“網紅”村支書直播帶貨今年連遭12次“打假”,被要求10倍賠償,相關農產品被下架銷毀——
山貨“出山”的尷尬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杰 黃瓊
5月20日一大早,石門縣壺瓶山鎮天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滔來到村民向家美家,仔細察看紅薯粉、土豆粉后,打包、稱重、轉賬。
一連多日,很多村民把臘肉、干土豆片、豆豉等農產品送到他手上。“以前這些農產品,都是線上出售。多次遭遇‘打假’后,就只能線下銷售了。”王滔告訴記者,過幾天,就把這些農產品運到常德市城區農產品直營店出售。
“網紅”村支書直播帶貨,全年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超480萬元
從石門縣城出發,約3個小時車程到達壺瓶山鎮,又經過一個半小時崎嶇山路,才進入天坪村。“我們這里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就是一個世外桃源。”37歲的王滔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快言快語。
2015年,外出打工多年的王滔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們養雞。“山里農產品好,但沒銷路。”第二年,王滔成立合作社,與石門縣一家禽養殖企業合作,帶動近200戶村民發展,年銷售土雞22萬只。2021年,王滔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村民選擇了我,我不能辜負大家的信任。天坪村沒什么資源稟賦,最實際可行的增收路子,還是把農產品賣出去。”當選村支書后,王滔帶動村民規范化、規模化種植農產品,并開設“大山里的滔支書”抖音賬號,利用網絡宣傳家鄉,展示鄉村生活和農產品,兩年積累11萬粉絲。
直播帶貨從簡單易種的土豆開始。2024年初,王滔墊錢買種,組織村民種植高山土豆。當年4月,王滔召集村里年輕人余釩嶂、張玉皇等,組建“神秘壺瓶山”直播團隊。沒想到,壺瓶山高山小土豆成了搶手貨,不到一個月賣出近4萬公斤。
村民唐秀云和老伴在大山養了2頭豬、種了5畝土豆、玉米。“在村干部幫助下,更換土豆、玉米品種,產量增加一半以上。”唐秀云說,去年,她家的土豆、玉米、豬肉賣了2萬多元。
“最暢銷的還是山里的鮮豬肉、臘肉、土雞,去年下半年宰殺土豬600多頭,出售鮮肉、臘肉、香腸等,線上線下銷售額近400萬元。”2024年夏,“神秘壺瓶山”直播團隊的2家農產品直營店相繼在常德市城區開業,定期供應各類農產品,全年農產品銷售額超480萬元,惠及農戶1100余戶。
今年連遭12次“打假”,虧損2萬余元
今年3月上旬,王滔直播帶貨豆豉、蒿子粑粑、豆漿粑粑、霉豆腐等農產品,吸引數千人在線觀看。幾小時下來,銷售額超1萬元。
然而一周后,王滔接到石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轉來的投訴。“一名買家在直播間花18元買了1瓶霉豆腐,收到貨后稱包裝上沒有工業品執行標準號,要求退款,并按照商品售價的10倍賠償。”
“這樣的投訴,今年3月以來遇到很多次。”王滔說,4月中下旬,四五名外地買家在直播間買了豆豉、蒿子粑粑、豆漿粑粑。沒過多久,這些買家投訴至石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理由與上次一樣,要求賠償1000元至2萬元不等。
面對買家索賠要求,王滔很無奈。石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壺瓶山管理所所長焦漢林說,職能部門介入調解后,要求“神秘壺瓶山”直播團隊第一時間將被投訴的土特產下架,并銷毀相關農產品。
今年3至4月,“神秘壺瓶山”直播團隊被投訴12次,除開退費,銷毀的農產品價值2萬多元,損失均由直播團隊承擔。
焦漢林介紹,銷售土特產被投訴是因為未辦理經營許可證。“一來農戶沒有能力辦廠、辦證,二來他們手工制作更有特色。如果工廠化生產,土特產會失去獨有的風味。”
“他們不全是消費者,投訴理由五花八門,很多都是鉆法律空子,最終訴求就是要10倍賠償。如今鄉村大力發展直播助農,這個問題亟待解決。”王滔告訴記者,他和常德多位助農帶貨的村干部,都遭遇“職業打假人”。
誠信合規經營,直播間才能唱響“致富經”
在“神秘壺瓶山”直播團隊直播基地,王滔拿出食品生產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營業執照等5個證照。“目前,僅豬肉或臘肉、茶葉、礦泉水能在線上銷售。”王滔說,其他農產品相關證照均未申辦。
面對“打假”,王滔多次找到市場監督管理等職能部門尋求幫助。“對于‘職業索賠人’‘職業打假人’的身份認定,目前仍然是模棱兩可,政府也沒有明確的管理辦法。”王滔坦言,只有誠信合規經營,直播間才能唱響“致富經”,讓家鄉農產品“出圈”又“出山”。
除部分農產品線上銷售外,4月下旬以來,王滔每周定期將干土豆片、豆豉、霉豆腐等農產品運到常德市城區擺攤銷售、聯合社區果蔬門店批發銷售。常德市武陵區芷蘭街道荷花社區居民王先華是王滔的“粉絲”,他說:“他家的農產品很新鮮,價格又實惠。”
對于王滔直播助農遭遇“打假”,常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認為,不論是生產企業還是農戶自身,一旦產品要對外銷售,首先還是要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該負責人呼吁,國家相關部門要盡快出臺約束職業索賠人的法律法規,否則遇到糾紛,市場監管、法院等部門沒有明確的執法和審判依據。
“‘職業打假人’的打假行為不違法,但利用打假牟利,則違背公序良俗,違反友善、誠信等社會公德。”常德市律師協會副會長楊勇建議,建立全國性平臺,對“職業打假人”統一管理,拒絕他們鉆法律空子。
湖南文理學院法學院教授李祖全表示,以前,地方特色農產品主要是自產自銷,銷量很小,當這些產品坐上直播助農快車后,體量急劇增長,很多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相關部門一方面應該盡可能完善法律法規,保護百姓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在管理上也應有所區別,保護農戶的正當利益。
■短評
以合規“鎧甲”護山貨“出山”
黃瓊
“網紅”村支書直播助農遭遇“打假”,這場看似是新農人與“職業打假人”的博弈戰,實則是鄉土經濟與現代商業規則碰撞的一個典型案例。
直播電商為深山農產品架起“云上高速”,但帶著鄉土煙火氣的農產品闖入標準化市場,傳統工藝與工業認證的鴻溝便驟然顯現。有些“職業打假人”涉嫌鉆法律空子牟利,卻也撕開了農產品“出山”的合規之痛:分散農戶難以跨越的食品生產安全認證門檻,作坊式生產與現代包裝標準的落差,制約農產品的商業化步伐。
如何破冰?政府可以構建特色農產品“柔性認證”體系,建立小作坊備案制與質量追溯機制,讓傳統工藝在安全底線之上保留獨特風味。平臺方要完善助農電商規則,建立“職業打假人”信用檔案,為善意經營者搭建“防碰瓷”屏障。唯有用合規“鎧甲”守護農產品本味,越來越多的助農“滔支書”才能看到希望,不斷涌現。
責編:潘華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