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6月26日訊(全媒體記者 唐曦 通訊員 曾璐茜 謝睿)近日,在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衡陽市蒸湘區雨母山鎮臨江村的蔬菜大棚里,紫黑的茄子、翠綠的黃瓜、清香撲鼻的本地辣椒,正被工人們采摘碼放裝車。“當晚出發,第二天一早就能送上大灣區市民的餐桌!”基地負責人羅波介紹。
蒸湘區以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為契機,不斷嚴格生產標準,強化品種特色,推動蒸湘蔬菜“出湘入灣”。
蔬菜要進入粵港澳大灣區,品質必須過得硬。“檢測指標多達126項,包括蔬菜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灌溉用水的酸堿度、微生物含量等,全都要達標。”蒸湘區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為了確保蔬菜質量,該區全面落實區、鎮、村三級監管責任,實施蔬菜生產主體備案登記,規范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的開具,加強對禁限用農藥的宣傳。鼓勵有條件的基地建設質量安全溯源體系,消費者掃碼即可查閱蔬菜從播種、施肥、采摘到運輸的全過程信息。
“蔬菜講究一個‘鮮’字。”該負責人表示,他們會提前做好市場調查,引導企業“搶鮮”播種茄子、黃瓜、辣椒、西藍花等蔬菜,“通過大棚種植,它們比市場上的同類蔬菜提前1至2個月上市,一亮相就是‘搶手貨’。”
產得好更要送得快。該負責人介紹,轄內的龍頭蔬菜基地專門引進了蔬菜預冷設施和冷鏈車隊,新鮮蔬菜采摘包裝后,1小時內可抵達冷庫進行預冷,經過真空包裝后再進行二次預冷,最后通過4℃冷鏈車,搶“鮮”運送。
目前,蒸湘區共有認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6個約2600畝,每年“出湘入灣”蔬菜品種超30種。
責編:潘華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