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田甜 通訊員 卿懿
瀏陽市古港鎮花城村的水前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內,有一位“不走尋常路”的青年,大學畢業以后,沒有選擇與自己專業相符的職業,而是直接回家鄉當起了新農人。幾年過去,他已經建起了102畝蔬菜大棚,每年向長沙供應超100萬斤蔬菜,并帶動30多名村民就業。
7月3日凌晨4點,“00后”新農人李世武像往常一樣,帶著村民們施肥、摘菜,開啟一天的忙碌。
大學畢業后他直接回家“種地”
“當時我剛畢業就選擇回鄉,大家都不相信。”在所有村民看來,李世武在大學學的平面設計專業,跟“農民”這個身份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不少村民也都認為他是一個初出茅廬、吃不了苦、沒有什么種植經驗的黃毛小子。
雖然年紀尚輕,但李世武從小幫助父母干農活,深入接觸摘菜、打包、發貨等工作,可以說“農齡”早已超十年。
2021年,李世武回到家鄉后,成立了水前種養專業合作社,在村委會的幫助下,流轉到了30畝地,種下了第一批茄苗。
但事情并沒有他想象中的那么順利,茄苗遇上暴雨,受到了重創。這并沒有影響他的農創熱情,而是讓他更加堅定了“務實扎根,種好菜、賣好菜”的信念。
作為年輕的新農人,李世武沒有忽視父輩們的經驗,而是在遵從他們“順時而種”的基礎上,在施肥的技巧與方法上下功夫,也摸索出了一套更高產、更健康的科學施肥方法。
同時,他還利用互聯網思維,積極與超市、電商平臺,連鎖餐廳等建立合作關系,有力地帶動了銷售量,拓寬了銷售渠道。
每年向長沙供應超100萬斤蔬菜
經過幾年的發展,李世武的合作社從開始的30畝,發展到了現在的102畝蔬菜大棚;品種從單一的茄子種植,到現在絲瓜、南瓜等。每年向長沙供應超100萬斤蔬菜,并帶動30多名村民就業,個人年收入達30萬元—40萬元。
他也從那個最初不被認可的“黃毛小子”,成為長沙市“十佳農村青年領頭雁”。
但對于他來講,或許這個走在村里大家都笑著喊的“小李”,才是對他成功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的最好褒獎。
“對我們這種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來說,做事不能急于求成,我們巨大的優勢就是互聯網思維,可以利用好鄉村振興的政策,找準網上的新方法,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李世武說。
現在又是盛夏時節,李世武每天都會帶著村民們施肥、摘菜,在田間麻利地將這些蔬菜進行打包,并未理會早已被汗水浸透的衣服。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