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7月4日訊(全媒體記者 彭雅惠)曾被宣布“野外滅絕”的珍稀植物小溪洞杜鵑,在湖南炎陵縣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秘密生長了數百年,如今正與同區域多種植物艱難“搶奪”生存資源。今天,記者從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湖南林業科研人員在保護區內發現了大規模小溪洞杜鵑野生群落。
(7月,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溪洞杜鵑盛開。 通訊員 攝)
2024年,桃源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曾偶然發現疑似小溪洞杜鵑小型種群。根據這一線索,今年6月,我省林業部門組建科研團隊進入該保護區人跡罕至的核心區域,調查瀕危植物種質資源。在林木高度密集的原始次生林,科研團隊沿溪而行,途中遇見大片雪白杜鵑花盛放,蔚為壯觀。經實地走訪和鑒定,白花杜鵑超過300株,全部為小溪洞杜鵑,它們與周邊多種喬木、竹木、灌木共同形成大范圍生態群落。群落中小溪洞杜鵑成熟大樹超過百株,平均樹高逾4米,其中最大個體樹齡推測達200年,最小植株估測也在6年以上。調查中發現沒有幼苗,呈現自然繁育難度大的態勢,且存在被毛竹等強勢種群侵入狀況,需要介入人工保護。
(小溪洞杜鵑葉片長有密集絨毛,在杜鵑屬植物中十分罕見。 通訊員 攝)
科研團隊介紹,小溪洞杜鵑是羅霄山脈特有種,因多年沒有在野外尋找到野生植株,先后被《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2013年)及《中國被子植物瀕危等級的評估》(2017年)列為滅絕種。2019年,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團隊重新發現幾株小溪洞杜鵑野外個體,立即開展遷地保護,目前人工繁育出5000余株幼苗,并于今年嘗試對其野外回歸,能否成功尚未定論。
研究人員告訴記者,此次在湖南發現小溪洞杜鵑野外群落,不僅顛覆了該物種為滅絕種的判斷,而且為研究該珍稀物種自然繁衍所需生物環境和生態過程提供了豐富樣本,對實現物種野外回歸具有重要作用。
(上百年的小溪洞杜鵑仍有大量花苞,生命力旺盛。 通訊員 攝)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