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實體化運行
一個實驗室串聯起兩個“糧倉”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辜鵬博
7月初,當中國南方早稻開鐮收割時,馬達加斯加第一季雜交水稻收獲接近尾聲,豐收的喜悅洋溢在當地農民臉上。
馬達加斯加當地時間7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塔那那利佛大學會商,確定了中國—馬達加斯加雜交水稻“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聯合實驗室”)外方實驗室團隊成員、場地、設備、示范基地、人員培訓等相關內容,聯合實驗室全面啟動實體化運行。
為何組建聯合實驗室
——聚焦雜交水稻,從靠天吃飯到技術賦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合實驗室主任柏連陽介紹,“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由科技部批準建設,參照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的國家對外科技合作創新最高級別平臺。中國已和相關國家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建設70多個“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已經成為“一帶一路”科技創新的重要源泉。
糧食安全與農業發展始終是非洲各國關乎民生與經濟的核心命題,吃飽飯依然是眾多非洲國家的訴求。多年來,利用農業大省、種業強省優勢,湖南省農科院和湖南企業袁氏種業、隆平高科等派出一批批專家,用智慧和汗水讓雜交水稻在非洲結出沉甸甸的稻穗,讓越來越多非洲兄弟吃飽飯。目前,雜交水稻已經在約1/3的非洲國家試種成功。
聯合實驗室基于雙方優勢、基礎以及現實需求,聚焦雜交水稻領域,意義重大。落戶馬達加斯加,就是基于當地需求和雜交水稻在當地的推廣基礎。
馬達加斯加人口快速增長,糧食無法實現自給。去年9月,來華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馬達加斯加總統拉喬利納,專程來到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希望加強對華農業技術合作。
“有了中國,非洲就能守護生命,養活非洲民眾。”拉喬利納稱,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馬達加斯加曾是“非洲糧倉”,向鄰國出口大米。他們的目標是通過發展水稻種植來改變國家面貌,讓馬達加斯加重回“非洲糧倉”的地位。
2007年以來,湖南省農科院和袁氏種業持續在馬達加斯加推廣雜交水稻,馬達加斯加已成為雜交水稻推廣面積最廣、產量最高的非洲國家。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科技是第一生產力。2024年12月,聯合實驗室在馬達加斯加掛牌成立。“從靠天吃飯到技術賦能。”柏連陽說,聯合實驗室將以馬達加斯加為支點、作示范,讓雜交水稻在非洲大地抽穗揚花。
如何組建聯合實驗室
——轉變模式,從向中國專家學到自主創新研發
聯合實驗室由中方、外方聯合組建。中方是國內一流、行業領先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外方是馬達加斯加最高學府塔那那利佛大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柏連陽稱,通過組建聯合實驗室,由中方帶動提升馬達加斯加的雜交水稻本土化科研能力,實現“自我造血”。
經過多次對接合作,馬達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學校長蘭德瑞安阿索羅·理維阿里松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團隊十分認可。他說,通過聯合實驗室這扇窗口,可以學習先進的中國技術,進一步提高本國雜交水稻研究能力,從而逐步提高馬達加斯加的水稻產量。
當前,聯合實驗室不斷刷新“進度條”。6月13日,“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雜交水稻發展合作交流活動在湖南長沙舉行,聯合實驗室管理委員會及學術委員會成立;6月底,由湖南省農科院捐贈的價值200萬元的雜交水稻種子已抵達馬達加斯加;7月1日,馬達加斯加糧食主權國務秘書代表馬達加斯加政府,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塔那那利佛大學,簽署了組建聯合水稻檢測實驗室的合作協議。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將捐贈一批儀器設備給塔那那利佛大學,塔那那利佛大學將選派一批科研人員前往湖南學習雜交水稻相關技術。
“我非常向往去中國學習雜交水稻相關技術。”塔那那利佛大學教師、植物育種專家拉貝菲拉伊桑納·約翰尼說,很高興獲得去中國學習的機會,將來要把在中國學到的技術傳授給更多人。
科學無國界,科技成果造福全人類。讓非洲人民實現糧食自給,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柏連陽說,將給塔那那利佛大學的學生免費發放雜交水稻種子,讓他們把種子帶回家給父母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把這粒科學的種子種入馬達加斯加學生心中,也將希望的種子撒播到馬達加斯加全島。
責編:伍鏌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