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張 琦
談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我們總是想起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緬北中國遠征軍等著名事件,以及史書上記載的殲敵多少名,阻住日軍進攻多少天,繳獲多少戰利品等等??晌覀円膊粦?,在戰火硝煙的背后,在一串串冷冰冰的數字里面,是一條條鮮活的熱血生命。他們不僅僅是視死如歸的鐵血軍人,也是父母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
筆者手里有一封國民革命軍第200師一名普通軍人的家書。這封誕生在紛飛戰火年代的抗戰家書,歷經八十余載滄桑歲月,雖早已泛黃發舊,但從字里行間,看到的滿是對父母親人的牽掛和主動請纓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
這是一封收到父母來信后的復信,信中寫道“敬悉父母大人身體康泰、精神矍鑠,男極為快樂”,告知父母“男現在身體如恒”。信中還提到“漢光于前月已赴戴團,男因公事忙碌未得閑時前往”“現在劉團服役,精神不暢快”,申請也調到戴團。
從信紙的函頭知道,寫信人在陸軍第200師補充團第一營服役(注:補充團只是作為戰時一線部隊缺員時之臨時補充兵來源)。第200師于1938年初在湖南湘潭組建,首任師長杜聿明,接任師長戴安瀾,兩人都是抗日名將。下轄的599團,即信中所提戴團,時任團長戴恩湛,湖南新化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因此第200師中有不少湘籍軍人,寫信人也是當時的湖南永明縣人,即現在的江永縣人。
陸軍第200師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隸屬第5軍,全師裝備有坦克、裝甲車、摩托車和大口徑火炮等,其作戰能力在當時的中國軍隊中堪稱首屈一指。1939年底,第200師參加了昆侖關戰役,全體官兵與日軍的精銳部隊第5師團鏖戰了一個多月,創造了擊斃日軍指揮官中村正雄少將,打死日軍6000多人的輝煌戰績。國民黨政府為此對第200師集體嘉獎一次,并對所有參戰人員提高薪餉兩級。此役599團擔任主攻團。
1942年3月,第200師作為中國遠征軍的先頭部隊赴緬甸參戰。在東瓜保衛戰中,200師孤軍與四倍于己、且配備了步兵特種兵和空軍的日軍第55師團苦戰12天,最終殲敵5000余人,成功掩護了英軍的撤退。4月又取得了棠吉戰役的重大勝利。5月回國途中,穿越深山密林,因要突破日軍的重重包圍,加之緬北熱帶叢林滿地沼澤,道路泥濘,行進艱難,部隊減員嚴重,連師長戴安瀾將軍也在突圍時不幸中彈,傷口被感染而犧牲。
除了家書,還有這名軍人的一些證、章,包括杜聿明頒發的兩枚昆侖關戰役紀念章、一枚民國三十三年陸軍第5軍的胸牌、一本陸軍第200師的軍人守則和一張同戰友的合影。說明這名軍人參加過昆侖關戰役和赴緬中國遠征軍。誰能想到,就是這位文筆充滿溫馨和濃濃親情的寫信人,竟是一位抗戰勇士,曾經無數次在戰火硝煙中浴血奮戰,經歷了史書所載的諸多慘烈戰役,可謂九死一生。國難當頭,忠孝難兩全。也許,寫完此信,他就要上戰場,把對家鄉父母親人的思念化作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滿腔怒火。信紙上有兩團殷紅的印記,如同鮮血,與文字融為一體,恰似這位抗戰軍人鐵血與柔情的完美結合。
透過這封在血與火中淬煉的抗戰家書,我仿佛看到了撲面而來的戰火硝煙,亂世中至親骨肉的生死離別,更看到了一位普通抗戰軍人真摯的家國情懷,以及挺身而出、赴湯蹈火的民族氣節。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這些舍生忘死的年輕人,中華民族才迎來了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
今天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遠離戰火硝煙,生活祥和安定。但我們應記得,那些跨越生死與戰火的抗戰家書,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溫度,是抗戰記憶中大義與柔情并存的中國軍人之魂。
愿和平長在!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