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世明種植的再生稻豐收。本文圖片均為胡盼盼 攝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見習記者 范思璇 通訊員 王璟媛
8月7日,益陽市赫山區滄水鋪鎮黃團嶺村的再生稻田里,收割機來回作業,不一會兒谷倉堆尖,留在田間的稻樁整齊排列。
忙著收稻谷的種糧大戶龍世明告訴記者,頭茬收完無需栽插,稻樁會發芽重新長出,再過60多天,又可以收獲第二茬稻谷。
一次栽插,兩次收割,聽起來挺省事。再生稻發展前景如何?在保糧食生產、促農增收方面效益如何?
一次播種兩次收,湖南再生稻面積10年擴大超50倍
再生稻,顧名思義即“能再生的水稻”。一般的水稻種一季收一茬,而再生稻播種一次就可以收割兩次。
被割掉的水稻如何再生?秘訣就藏在看起來平白無奇的稻樁上。
龍世明走進田間,剝開一根稻樁。稻樁的每一個節點上,都長出了一個幾毫米長的白色腋芽。“別看腋芽小,再過2個月,每一個腋芽都可以長成一個稻穗。”龍世明小心翼翼地摸著腋芽。
8月7日,益陽市赫山區滄水鋪鎮黃團嶺村,種糧大戶龍世明種的再生稻頭茬豐收。
結合多年種田經驗,龍世明認為再生稻是最省事的。它免去了重新播種、育秧、翻田、插秧這一整套農事,省工、省種、省肥、省藥、省秧田,比種雙季稻每畝可節約成本500元。同時,產量與雙季稻差不多。
當天,經專家測產,龍世明種的再生稻頭茬畝產達到849.8公斤。龍世明說,只要田間管理到位,第二茬產量輕松可達300公斤。往年,龍世明種的再生稻都實現了畝產噸糧的目標。
簡單省事、成本低、產量高,越來越多農民開始種植再生稻。在衡陽縣西渡鎮豆陂村,種糧大戶朱哲君今年種了300畝再生稻,頭茬平均畝產均在700公斤以上。朱哲君計劃明年再多流轉一些土地,計劃種植上千畝再生稻。
“10年間,我省再生稻種植面積規模擴大超50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朝暉介紹,2023年全省種植面積達316萬畝,較上年增幅超20%。而在2014年,湖南全省再生稻種植面積僅為6萬畝。
8月7日,益陽市赫山區滄水鋪鎮黃團嶺村再生稻頭茬收割。
提高再生稻效益,關鍵在第二茬產量
“最難的點是提高第二茬產量。”水稻專家、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劉登魁介紹,精心管理,第二茬產量可達400公斤;放任不管,第二茬收50公斤都難。因此,第二茬產量是決定再生稻綜合效益的關鍵。像龍世明這樣第二茬產量能達到300公斤,是管理得非常好的。
對此,龍世明深有感觸。他說,種再生稻,就像帶小孩一樣,要付出很多辛勞。第一茬底子打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第二茬的收成。頭茬近130天的生育期里,他幾乎天天下田,肥、水、病、蟲、害,每一個環節都不敢掉以輕心。
除了用心,還要講技巧。龍世明告訴記者,首要是選擇高產、再生能力強的品種,再就是落實專家教的高產技術,在收割前10天打促芽肥,收割前一周時間充分曬田。
在龍世明的稻田里,湖南雜交水稻中心副研究員李建武剝開幾個稻樁,看到里面均萌出了腋芽。“說明促芽肥打到位了。”他指著收割機碾過的痕跡告訴記者,要充分曬田,讓泥巴變硬,收割機陷不下去,就能減少對稻樁的碾壓,確保第二茬有效苗數。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建武在田間指導龍世明。本文圖片均為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攝
李建武解釋,目前再生稻專用收割機還未普及開來,收割再生稻都是用普通收割機,稻樁碾壓損失大。如果田未曬干,損失可能超過50%,再生季會大幅減產。
近日,隆回縣、屈原管理區等多地傳來再生稻頭茬豐收的消息。記者發現,這些高產田塊多數是農業專家的科研試驗田或者示范片。
“掌握再生稻高產技術的農民,目前并不是特別多,因此目前我省雙季稻區并沒有鼓勵種植再生稻。”劉登魁說,相較于普通水稻,再生稻種植對技術要求更高。如何強化技術的示范與推廣,讓示范片產量變成農民大田產量,大面積提高第二茬產量,尤為關鍵。
再生稻受歡迎,更需政策扶持
雖然技術難度大,但一批愛鉆研、會種田的農民已經嘗到了再生稻的甜頭,也發現了一些現實問題。
8月12日,在資陽區迎風橋鎮新塘村,看著沉甸甸的再生稻頭茬穗子,種糧大戶郭新范的心事卻沉重起來。
郭新范告訴記者,今年種植的品種沒選對,打出來的米口感不佳。加上今年谷價整體不高,如果50公斤濕谷子賣不到80元,就意味著賺不到錢。
8月7日,益陽市赫山區滄水鋪鎮黃團嶺村再生稻頭茬收割。
此外,多位種植戶反映,相比較雙季稻,再生稻第二茬未能納入雙季稻、適度規模經營補貼、稻谷目標價格補貼、耕地輪作試點等補貼范疇,也沒有被列入農業保險范圍。
當前,相關部門對再生稻的政策如何?今年湖南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推進再生稻生產農機農藝融合,力爭大面積提單產實現突破。
農業農村部印發今年2月印發的《促進再生稻發展重點工作導引(2025—2030年)》,為再生稻產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文件提出,將圍繞品種、農機、技術、基礎保障、政策支撐等方面制定再生稻全產業鏈問題清單,指導各地進一步抓好再生稻生產,力爭到2030年全國再生稻面積新增1000萬畝左右,進一步增強我國水稻生產保障能力。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