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桑植,家門口有“金飯碗”、農民走秀成網紅、村播帶貨變“新農人”……
鄉村振興有“潮”范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上官智慧
9月6日清晨,桑植縣洪家關白族鄉銀杏塔村的茶葉基地里,茶農指尖翻飛采秋茶;瑞塔鋪鎮東旺坪村的村支書對著手機屏調試補光燈,準備向網友推介鄉親們的山貨……
在桑植,鄉村振興不是口號,而是借力產業、文化、電商三股“潮勢力”,讓鄉村振興煥發新活力。
“致富花”開田間,家門口捧穩“飯碗”
清晨5時,空殼樹鄉白馬泉村的陳功丕來到田間,麻利地分揀著剛采摘的黃蜀葵。
“這可比打工強多了!”陳功丕指著自家3畝花田算賬:花期從6月持續到10月,合作社包技術、包收購,每畝純收入超3000元。
這朵“致富花”的綻放,得益于“村集體+互助組長+農戶”的創新模式。
該村黨支部書記彭長江介紹,村里劃出近宅種植區,還修了產業便道。今年,全村種植面積從試種的20畝增至185畝,帶動104戶村民增收。
這個產業,還在澧源鎮、利福塔鎮等多個鄉鎮“扎根”。部分鄉鎮還引進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把鮮花制成花茶、藥材,讓黃蜀葵這朵“小花”有了大作為。
在桑植,特色產業的“組合拳”打得有聲有色。
河口鄉利用高海拔優勢,種起反季節蘿卜,冷鏈車直接開到田間,當天就能運到大城市;八大公山鎮農戶搞林下養雞,土雞蛋成了“搶手貨”;康華實業車間里,村民們分揀粽葉領工錢,還能免費住進企業宿舍……
村模登場,鄉村顏值也在漲
“挺胸!亮鐮刀!”在河口鄉煙站的空地上,尚生源正和隊友們排練村模秀。曾經的他膽小羞怯放不開手腳,如今能扛著鋤頭走出鏗鏘臺步,“我們要證明,農民不僅能種地,還能秀出風采。”尚生源自信地昂起頭。
今年啟動的“紅石榴杯”村模秀,已成全縣的文化盛事。23個鄉鎮的農民模特身著民族服飾,將農具變道具:洪家關白族鄉展示銀器鍛造技藝,利福塔鎮演繹土家織錦……還融入集體婚禮、非遺展演,還有村模帶著桑植白茶、蜂蜜等走秀,既秀文化又推特產。
“比電視上的時裝秀還精彩!”連追了兩場“村模秀”比賽的廣東游客李敏,在朋友圈里力薦這場“最炫民族風”。
賽后,不少村民模仿起舞臺上的村模們,主動搞起娛樂活動。“以前農閑就打牌閑聊,現在跳廣場舞、練民族舞,身體好,心情也舒暢。”走馬坪白族鄉的鐘家望說。
今年盛夏,廖家村鎮舉辦的“村BA”也是魅力無限——28支隊伍、2萬多人圍觀,“幺姑”球隊規則逗笑全場,解說員方言切換接地氣;場外,老李涼面營業額漲了三倍,王阿婆烤玉米日銷200根,民宿餐館滿員,7天帶動消費近百萬元。
活動火了,鄉村顏值也跟著提升。
各鄉鎮自發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村民主動清理房前屋后的垃圾;墻壁畫上民俗彩繪,村道旁種滿花草,村寨越來越整潔漂亮。縣里還建了一批示范村級文化站,配有圖書、樂器、健身器材。“農閑時去文化站看書、練樂器,比在家閑著強。”芙蓉橋白族鄉村民劉芳說。
村播闖出增收路,政策給力育出“新農人”
“老鐵們看好了!這苞谷粉可是用百年石磨磨的!”在利福塔鎮金家臺村的直播間里,村黨支部書記張亞莉正熱情地向網友展示當地特產。
短短半小時,250公斤紅薯粉就被搶購一空。如今的她已是直播帶貨的行家里手,場均銷售額突破萬元。
然而誰能想到,2023年初的張亞莉還是個連直播設備都不會調試的新手。
轉變,源于桑植縣當年啟動的“村播培育計劃”。該項目邀請電商專家授課,免費提供直播設備,在23個鄉鎮都建立了村播中心。“老師不僅教我們寫腳本、控節奏,還幫我們對接物流資源,解決了大難題。”張亞莉說。
在廖家村鎮廖家村社區,被村民稱為“胖妮書記”的尚秀妮同樣嘗到了直播帶貨的甜頭。上任后面對干菜滯銷的難題,她通過參加村播培訓,在首場直播中就成功賣出價值1600元的干筍和干茄子。
在桑植,像張亞莉、尚秀妮這樣的“村播達人”已不在少數。
當前,桑植縣還配套推出扶持政策加速村播發展,助力山貨走出大山。縣里設立專項補貼獎勵優秀主播,舉辦“村播大賽”搭建展示平臺,對接電商平臺爭取流量支持。
同時,縣里協調物流企業降低運費,建立“三關三檢”質量管控體系,搭建農產品數據庫;“新農人培育工程”提升村民技能;縣農商行推出專項信貸產品;國家知識產權局駐村工作隊助力注冊“空殼樹”農產品品牌等等,保障村播可持續發展。
責編:潘華
一審:潘華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