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鄒偉瑜 通訊員 盛麗娟
“雞娃”“學區房”“996”“上岸”……這些被視作“奮斗符號”的詞匯,織就一張無形壓力之網,覆蓋教育、職場、婚戀等生活領域。
家長為“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奔波,孩子輾轉于各類興趣班;職場人在“996”之外仍需手機待命、處理線上工作;人們拼盡全力卻愈發疲憊——這種普遍狀態,便是當下熱議的“內卷”。
9月7日,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專家帶我們回到當下,練習“正念”。
解讀“內卷”
“內卷”一詞的起源,可追溯至對農業社會的觀察:在土地資源有限、生產技術停滯的背景下,農民即便持續增加勞動力投入,農作物產出也僅能實現微幅增長,勞動的單位效益反而隨之下降。
隨著社會發展,“內卷”的含義不斷演變,如今已成為對“沒有發展的過度競爭”的精準概括——個體或群體投入大量努力,整體卻未取得實質性進步,反而陷入“越努力越疲憊”的循環困境。
為何“內卷”會持續蔓延?專家分析,核心原因主要有三點:
從個體心態看,不少人受外部環境影響產生“稀缺心態”,既擔心自身發展落后于他人,更對“成為平凡人”懷有深層恐懼,最終被迫卷入競爭漩渦。
從社會認知看,“成功”的定義日趨單一,“出人頭地”幾乎成為全社會公認的唯一標準,而“失敗”則被悄然貼上負面標簽,部分人在壓力下只能通過消極方式緩解焦慮。
從外部環境看,社交平臺上他人展示的“光鮮生活”,容易讓人們不自覺陷入自我比較,滋生“自身生活不夠理想”的失落感,這種情緒又會加重“內卷”帶來的心理負擔。
五招調整狀態,走出“內卷”
專家強調,個體雖難以快速改變外部環境,但可通過主動調整自身應對方式,逐步脫離“內卷”帶來的消耗與焦慮。
第一招:接納平凡,發掘日常美好
多數人終將走向平凡的人生,但平凡絕不等于失敗。認真做好自己喜愛的工作,用心關愛身邊的家人與朋友,和親友一起養花種草、烹飪美食、運動健身——在這些日常互動里,既能告別焦慮情緒,也能發現藏在生活里的小確幸,而這份簡單的幸福,本身就是生活的重要意義。
第二招:重構認知,擁抱多元成功
不必盲目擠入他人設定的“成功賽道”。有人擅長學術研究,有人精通手工技藝,有人善于經營家庭生活——正是這些多元的價值,才構成了豐富多樣的社會。每個人無需勉強自己成為“最好的別人”,只需努力活成“獨特的自己”,便是屬于自己的成功。
第三招:聚焦過程,在投入中成長
努力的意義從不只在于最終結果,過程中的滿足感與自我成長同樣珍貴。在培養核心技能、推進工作學習的同時,不妨保留讀詩、畫畫、參與義工服務等愛好,在創造與付出的過程中感受“心流”狀態,讓內心獲得踏實與充盈。
第四招:主動“斷聯”,守護內心平靜
信息爆炸的時代,更需要給生活留足“留白”時間。每天固定一段不刷手機、不看社交平臺的時光,減少無謂的自我比較,屏蔽外界的嘈雜干擾。要知道,真實的生活不在朋友圈的動態里,而在親身體驗的三餐四季中:泡一壺熱茶、聽一段輕音樂,簡單的小事便能營造清凈氛圍,幫你找回內心的平靜。
第五招:踐行“正念”,緩解當下焦慮
試著訓練自己專注眼前事,吃飯時就專心感受食物的味道,睡覺時就安心放松身心,不被對未來的過度憂慮所困擾。深呼吸、瑜伽、散步、與人傾訴、書寫心情等,都是緩解焦慮的有效方式。
其中“正念呼吸”操作簡便:找一個舒適的姿勢,腰背挺直,雙手自然放在腿上,可閉眼或輕柔注視前方地面,將注意力集中在空氣進出身體的感受上;若思緒分散,只需溫柔地將注意力拉回即可,無需自我批判;結束后慢慢感受身體與周圍環境的聯系,逐步找回專注的能力。
專家最后提醒,應對“內卷”既不是盲目跟風比拼,也不是消極放棄努力,關鍵在于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節奏——既要擁有努力向前的勇氣,也要具備停下休息的底氣;既能向往“詩和遠方”的浪漫,也不忽略眼前生活的光亮。愿每個人都能在紛擾的世界里,重拾“饑來吃飯,倦來眠”的簡單與從容。
責編:鄒偉瑜
一審:鄒偉瑜
二審:李昆勵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