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可庭 劉禮燕
湘南大地,改革潮涌。
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潮頭,臨武高新區深知: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今年來,作為郴州鋰電新能源產業的核心承載區,臨武高新區積極打破體制機制束縛,全力破解發展難題;厚植創新沃土,構建“政府+高校+企業”科創生態,推動經濟社會量質齊升,增強改革發展動能,激發創新開放活力,書寫出高質量發展的澎湃新篇。
激發體制機制新活力
南嶺山下秋色勁,湘南大地戰鼓催。
走進臨武高新區,放眼望去,50余萬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鱗次櫛比,處處熱火朝天,勾勒出這座省級高新區的蓬勃脈動。
“園區發展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必須打破體制機制障礙。”臨武高新區負責人介紹,2025年3月,園區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改革工作部署,迅速啟動園區改革工作。
改革從管理體制破題開局。大刀闊斧“做減法”:將原5個內設部門精簡至3個(辦公室、開發建設局、營商環境局),剝離非核心社會事務管理職能并移交屬地,推動人員編制向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等關鍵領域傾斜。這一“瘦身”舉措不僅讓行政成本降低30%以上,更構建起層級扁平、權責清晰的管理架構,讓服務企業的“手腳”更靈活。創新推出“專員式”服務:建立企業(項目)服務專員制度,實行重點項目“領導包聯+服務專員”模式,以“及時受理、全程幫代辦、協調各方”的標準,為企業提供“保姆式”“店小二”式精準服務,讓項目落地“加速跑”、企業發展“無后顧之憂”。
改革向運營機制縱深推進。創新構建“政府+企業+高校”運營模式:組建湖南栗山湖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中心,統籌管理產業研究院、中試基地等科研平臺,吸納郴州湘潭大學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院等機構入駐;獨資成立臨武縣鋰想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整合廠房、實驗室等資產,導入產業基金為科研提供保障;通過資產及基金入股,與科研公司共建成果轉化項目公司,實現 “自我造血” 良性循環。產學研融合 “破壁”:以湖南栗山湖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中心為核心樞紐,打通 “高校研發—中試轉化—企業量產” 的全鏈條,讓創新成果從“實驗室”快速走向 “生產線”。
一串串喜人數據更是有力證明:2025年1-8月,園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16.5%;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8.7億元,同比增長43.6%,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6.4億元,同比增長49.9%。更值得關注的是,跨區域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與寧遠高新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享招商資源、聯合舉辦招商活動3次,推動2個跨區域合作項目落地,“飛地經濟”“園中園”等合作模式正加速成型。
構筑產學研融合新生態
改革是“手術刀”,創新是“強引擎”。
在湖南安能旗勝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尾砂被轉化為高附加值產品,實現資源循環。這項鋰礦資源無尾化利用技術由安能旗勝與中南大學共同研發,攻克了傳統工藝鋰礦及伴生金屬回收率低、尾砂堆存量大等難題,資源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0%以上,實現礦山無尾化目標。
“對產業園區來說,單個企業往往難以承擔前沿技術的研發風險,而高校研究成果又需要產業化的橋梁。”臨武高新區負責人介紹,創新平臺建設是打通產學研融合的關鍵一環。園區充分發揮湖南栗山湖鋰電新能源產業研究中心的核心樞紐作用,有效整合高校(人才、技術)、企業(經驗、市場)、政府(政策、服務)三方優勢資源,引導企業聚焦鋰電產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發,促進優質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
今年3月,成立湘大(郴州)鋰電產業研究院,為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新載體。栗山湖研究中心聯合湘潭大學、湖南久森新能源公司共同推進固態電池技術研究項目,上半年已完成固態/半固體電池的小試,并順利進入中試階段。
湖南久森新能源突破480Wh/kg金屬鋰半固態電池和400Wh/kg硫化物全固態電池技術;大中赫鋰渣無害化提鋰技術中試成功,鋰回收率超90%……湖南安能旗勝新能源有限公司、湖南大中赫鋰礦有限責任公司、湖南久森新能源公司等企業與中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大學、西安交大、燕山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20余個,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不斷取得突破。
成果轉化效益顯著,技術市場交易活躍。1-8月園區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30億元。知識產權創造穩步增長,上半年園區企業新增授權專利21件,其中發明專利3件、實用新型專利18件。
打造鋰電產業新高地
臨武打造“電池產業之都”,“主陣地”在高新區。
近年來,園區依托資源優勢,大力推動鋰電新能源產業全鏈條開發。資源與政策的疊加,使臨武高新區底氣十足地與同濟大學教授工作室精誠合作,高標準編制10平方公里的電池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打造特色鮮明的鋰電新能源產業集群。
今年,為推動鋰電新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園區支持關鍵材料,加快固態電池產業鏈延鏈、補鏈,引進廣東慧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建設年產2萬噸鋰離子電池電解液及固態電解質項目,引進湖南中科資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設鋰尾礦和鋰渣綜合利用項目。為打造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創造新的增長點,提升了鋰電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產業發展無窮期,改革創新無止境。
面對資源要素約束更緊、技術人才競爭壓力更大等現實挑戰,臨武高新區將改革創新直指深水區。
“聚焦鋰電主導產業,不斷健全服務保障體系,激發創新主體活力。”臨武高新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臨武高新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梯次培育機制,動態更新企業培育庫,對入庫企業開展精準政策輔導與專題培訓。鼓勵企業加大研發經費投入,今年1—5月,園區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為1.3億元,同比增長184%。
今年來,臨武高新區建立政銀企對接機制,拓展企業融資渠道寬度,為鋰電企業提供“助保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金融服務。設立湖南知識產權(臨武)分中心,為企業提供專利申請預審、導航、知識產權貫標認證、商標保護、專利情報分析等“一站式”服務。舜鋰基金與湖南輕鹽晟富基金、華福資本聯合成立臨武固態電池產業投資子基金,首期規模2億元,聚焦固態電池項目,破解關鍵技術產業化融資困局。
如今,臨武高新區的鋰電產業版圖不斷擴容:湖南久森新能源有限公司,全省首條固態電池中試線正在加緊生產無人機固態電池;在安能旗勝公司,年選 360萬噸選礦生產線已完成建設;在湖南大中赫采選礦區,TBM機連續作業,7.3千米運輸隧道全面貫通……截至目前,臨武高新區已引進鋰電新能源企業28家,園區主導產業集聚度達79.3%。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臨武高新區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推動改革創新再深化、發展能級再躍升,在打造“電池之都”新征程上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