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彭婷 通訊員 丁玉潔
湘潭先進金屬材料精深加工產業園鐵路專線完成建設,蓄勢待發;中非經貿博覽會盛況猶在眼前,余響繞梁;佳海·湘潭高新食品產業園定制廠房拔地而起,塔吊林立……湘潭高新區3塊曾陷入低效困境的土地,如今正煥發新的活力。
湘潭高新區以系統思維破局,創新探索“協商置換、存量優化、彈性利用”三大路徑,破解土地資源錯配難題,走出一條資源集約、產業集聚、效益倍增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鏈式開發,激活產業生態
總投資55億元、占地877畝的湘潭先進金屬材料精深加工產業園,由湘潭高新區與湘鋼共建,致力打造中南地區示范性金屬材料精深加工集群,已吸引10余家上下游企業入駐。然而,其中的226畝土地,卻因湘鋼戰略調整而長期閑置。
湘潭高新區以服務升級護航項目發展,打通手續辦理、融資對接等關鍵環節,增強企業投資信心。
湘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高新分局副局長楊彬介紹,作為全國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城市,湘潭打出制度創新“組合拳”。湘潭高新區依據“產業用地規劃指標按需確定”“產業配套用地占比適當放寬”等條款,支持項目優化布局。
2023年底,湘鋼實施“先配套后開發”策略,在這塊226畝土地上啟動鐵路專線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湘潭先進金屬材料精深加工產業園連片開發提供支撐。
隨后,湘潭高新區通過三方協商,優化調整該地塊規劃,推動湘鋼提供其中1萬平方米廠房,為新引進的湖南中鋼智能制造公司“量身定制”生產空間,促成雙方在鋼材展銷等環節合作。
“該模式不僅盤活了閑置資源,更構建了產業協作生態。中鋼智能項目投產后,預計年產值1.2億元,稅收達500萬元。”楊彬表示,通過精準匹配政策、前置基礎設施投入、推動市場主體協作,這片曾經的“滯留地”已成為園區新產業引擎。
彈性利用,破解周期難題
今年,第四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工程機械再制造展,在湘潭高新區昭山片區舉行。展會舉辦前不久,這塊25.8畝的土地還是低效地塊。
昭山片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再制造展選址緊鄰湘潭中部國際機械園的空閑地塊。當時,該土地控規用途為商居綜合用地,因再制造展建筑體量和標準超出常規臨時建筑,無法按常規建設項目審批。
為此,資規部門創新建立“規劃用途底線管控+過渡期功能彈性調整”機制。在不突破原規劃指標前提下,允許地塊通過功能臨時轉換滿足會展需求,并在會后轉型為工程機械再制造示范基地,實現“短期會展載體+長期產業基地”的空間利用。
昭山片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空間賦能”模式,打破低效空閑土地因用途固化而出現的難利用困境。這片25.8畝的土地,通過功能臨時轉換,達到會展舉辦與產業落地雙重目的,既滿足展會期間國際經貿對接需求,又為后期工程機械再制造產業預留發展空間,不僅實現建筑設施全周期利用,也避免因臨時建筑拆除造成資源浪費。
記者注意到,地塊審批監管體系也同步創新。湘潭高新區構建“園區管委會統籌+多部門聯合評審+一事一議”閉環審批體系,將常規需數月的串聯審批壓縮為同步辦理,在許可決定中注明“過渡性開發期限”,有效解決政策沖突難題。
精準置換,喚醒沉睡資產
10月10日,總投資5億元的佳海·湘潭高新食品產業園建設現場,車輛穿梭,機械轟鳴。作為長株潭食品產業協同發展項目,這里正以“定制化廠房+全鏈配套”模式,為區域食品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2005年,這宗地計劃用于線棒材深加工項目。因產業布局調整,項目擱淺,土地“沉睡”10余年。2024年,湘潭高新區通過招商,引進佳海產業發展集團,合作開發食品產業園,優先將這塊存量用地作為選址。
湘潭高新區統籌運用國家、省級法規與試點政策,全面了解企業需求與開發計劃,2024年6月,在資規、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等部門聯動支持下,園區與土地使用權人簽署《土地使用權置換補充協議》。
隨后,湘潭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該地塊下發收回決定書,完成權證注銷及土地收儲。2024年7月,該宗地重新掛牌出讓,湘潭佳海高新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成功摘牌。
記者了解到,這個產業園是佳海產業發展集團在湖南布局的第3座專業園區。此前,該集團在長沙、湘潭縣運營工業園和食品醫藥產業園,形成“多園聯動、資源共享”產業矩陣。此次將重點引進休閑食品、農副產品加工及配套企業,串聯長沙、湘陰等周邊區域,打造上中下游全產業鏈條,充分激活“湘味經濟”。
“項目達產后,第3年畝均營收可達600萬元,畝均稅收預計達30萬元。”佳海·湘潭高新食品產業園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近3年,湘潭高新區累計盤活處置低效用地2159.51畝。今年,該園區再次制定低效用地專項治理3年行動方案,計劃盤活1067.03畝低效用地,讓沉睡的土地真正“活”起來,讓新生產業強起來。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