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佧妮

宋代“張法亨”磚硯(正面),長28厘米、寬19厘米、厚10厘米、重8.7公斤。
宋代“張法亨”磚硯(側面)
近期,筆者因緣有幸見到一臺長28厘米、寬19厘米,厚10厘米,重8.7公斤,古樸厚實、渾身透出千年歲月痕跡的長方形宋代磚硯。硯臺上端刻有四句詞“學優登仕,攝職從政,存以甘棠,去而益詠”,左端有一行“張法亨刻之”小字,硯的背面中央,鐫刻有張法亨三個大字,躍然突兀。硯的布局與所銘文字書法皆顯大家風范,精巧端美,方正醇古,其勢不凡。
“張法亨刻”(磚硯背面)
“張法亨刻”拓?。ùu硯背面)
黃庭堅《牛口莊題名卷》卷尾處一行小字:“此字可令張法亨刻之?!?/span>
硯是中華文化與文明的重要承載體,經過硯磨著墨,在竹簡與紙上書寫春秋。沒有這些凝結人類智慧與才干的創造,一個民族的文化與文明就會斷裂,甚至消失。有一說,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的需要,以琢研石器來獲取大自然的實物,認為這是硯臺的前生。正是有了“前生”,才有了硯臺的今世。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硯譜》上有“昔黃帝得玉一紐,治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研?!庇质翘K易簡說:“伍輯之《從征記》云:‘魯國孔子廟中有石硯一枚。制甚古樸,蓋夫子平生時物也’”
千年以來,書家嗜硯、藏硯、編硯譜、著硯文者,代不乏人。本文所示為宋代的磚硯,其古意幽深。韓愈作《毛穎傳》,稱硯為陶泓,指的是磚瓦硯。天福硯的銘文亦有稱此硯為“硯瓦”的記述。這些古磚所用的泥土是經精心淘洗,用澄泥法造磚瓦,始于秦漢,興于三國,歷經兩晉南北朝,連綿不絕至今。秦漢時期,帝王大興土木,所用磚瓦,由官府督辦,專門加工燒造。其制作工藝是采用澄泥工藝所制,燒制出的磚質地堅密細潤,宜于雕刻,為當時制硯的好材料,千金難求。魏晉南北朝制作的磚瓦更加精細,如三國時魏國曹操建造銅雀臺,所用磚瓦、土料經過澄濾,加拌胡桃油、黃丹、鉛、錫等添加燒制,質地非常致密,堅實如鐵,不易破裂。以至煉制的磚瓦琢磨成硯,其堅質耐磨,硯堂瑩潤,觀若碧玉,撫若童肌,儲墨不涸,積墨不腐,厲寒不冰,呵氣可研,不傷筆,不損毫,不滲水,發墨好,勝于當時陶硯,有“金磚”之美譽。唐宋時期,秦磚、漢磚、晉磚大量出土,自古文人素有懷古之情結,將秦磚漢瓦琢為硯,多呈長方形或方形,雕工風格渾樸。如阮元、張廷濟各蓄漢晉八磚,即以之名其齋館曰“八磚吟館”“八磚精舍”。以海內藏硯第一人著稱的徐世昌,更是八方收集古磚硯,還雇請硯工,將其所藏古磚瓦琢為硯臺。乾隆帝《西清硯譜》將古磚瓦硯列為硯林精品,卷一列的是漢瓦硯,卷二列的就是漢磚硯,共四方。磚硯備受歷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竟為風氣。
這臺磚硯上的“張法亨”何許人也?硯面上的文字又是誰的“墨寶”?筆者通過檢索“張法亨”這三字,唯一出現的是在黃庭堅《??谇f題名卷》里,只是這幅長卷的正文早已不知去向,現僅有殘卷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殘卷尾題款:“元符三年七月,涪翁自戎州溯流上青衣,廿四日宿廖致平??谇f,養正致酒弄芳閣,荷衣未盡;蓮實可登,投壺弈棋,燒燭夜歸。”卷尾有一行小字:“此字可令張法亨刻之。”三行九字,共計五十八字,紙凡三張二接,尺寸大小不一。







黃庭堅《??谇f題名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宋紹圣年間(公元l094~l098年),黃庭堅任鄂州(今湖北省武漢市)知州,不久被貶官至涪州(今四川省涪陵縣)任散職,繼而又遷往戎州(今四川省宜賓市)。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繼位,任命黃庭堅為太平州(今安徽省當涂市)知州。黃庭堅在赴任前,前往青神(今四川省青神縣)探望姑母。七月二十一日,乘船溯江而上,二十四日至牛口莊宿廖致平(養正)家,八月十一日到達青神。在牛口莊廖家時夜飲興酣,意氣風發,即興書寫了這幅長卷,記有從戎州至牛口莊的行程。時年五十六歲。
黃庭堅這幅殘余的書作,可以看出是取之於頗、柳,破除成法,勁秀兩全。
古代書法作品多以小字為主,而黃庭堅的這幅書作,應為他大字行書的代表作品。在北宋這樣一個書法名家輩出的時代,黃庭堅是唯一一個善于書寫大字行書的人。他的大字行書,用筆勁健,結體瘦長,撇捺開張大度,橫畫橫戈長戟,豎畫力拔千斤;在結構上吸取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楷書的結構特點,中宮收緊,主筆開張,向四周擴散,氣勢雄渾,融合柳體、瘞鶴銘、篆書筆法于一體,時人評價“出于瘞鶴而又加新理,則以篆筆為之”。黃庭堅是蘇軾最得意的門生,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代表了宋朝書法的最高水準。蘇東坡對他是這樣來評價的:魯直以平等觀作欹側字,以真實相出游戲法,以磊落人書細碎事,可謂“三反”。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蘇軾稱其詩超軼絕塵 ,獨立萬物之表 。這臺署“張法亨刻之”的磚硯,與黃庭堅長卷所書的“張法亨刻之”之字,如出一轍,形神俱顯,筆法富有蕩漾之姿,變化無端。
磚硯上端的詞句出自《千字文》,“學優登仕,攝職從政”,為《論語》:“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在古代選拔人才的方法是取士,從眾多青年中選出的優秀學子,就叫作“士”,加個“亻”旁,叫作“出仕”,可以代理官職,參與政事。“存以甘棠,去而益詠”:源自《詩經》:“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周召伯周文王之子、與周武王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曾幫助武王伐紂。周武王病故后,兒子成王繼位。成王當時才十四歲無法主理國事,就由他的叔叔周公旦與召伯一起共同輔佐成王理政。召伯在視察南方時,不顧炎熱,曾在一棵高大的甘棠樹下聽取民眾訴求,因而受到百姓的尊重與愛戴。召公去世后,“甘棠”一詞歌頌他、懷念他?!皹肥赓F賤,禮別尊卑”一詞,是古代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能,因人而授。磚硯上銘上這詞句,應是黃庭堅在他與友人相聚,夜飲興酣,在長卷上書寫了這一段文字,并特意由交待張法亨刻之,以銘硯警醒,示其志向。
硯貴在名,即名硯、名坑、名品、名匠雕刻、名人題銘、名家收藏。黃庭堅為一代文豪和書法大家,他的書作竟然點明要張法亨刻之,這只能說張法亨應是黃庭堅所處時代里,已是一負有盛名的治磚硯雕刻的藝術家了。他的鐫刻技藝與人品應是并重,才有可能為黃庭堅所看好,他的書作才是交由張法亨琢之。從這臺硯上,可體會出張法亨從制硯到雕刻文字,當是傾盡心力。選用的制硯材料,是用有稱之千金難求的秦漢金磚,硯整體布局巧妙,深凹為水池,硯堂平坦,工巧如神,匠心獨妙。宋時已非常講究制硯的法度了,而此磚硯背后鐫刻的“張法亨刻”字,立之中央,頗為霸氣,不與時俗為伍。大家的書法之美,名家之精工琢刻,珠聯壁合,堪稱宋之絕品。
這臺磚硯傳世千年,包漿古舊,磚質細潤而堅,渾厚簡略,甫一上手,便有海天遠闊,高古雅樸之感。遺憾的是有“張法亨”之名的硯,此今僅見這一件。若不是黃庭堅在其書卷末尾留下了他的名字,恐早為歲月的時光而淹滅了,不見痕跡。今天與這臺磚硯相遇,仍為磚硯上的書法之美,與刀痕不外露而內含精湛的鐫刻技藝,重實溫潤,有如謙謙君子,千年之好美德,溢于言表,彌漫出濃郁的書卷氣息與藝術魅力所深深折服。
(作者系湖南省博物館近現代研究中心館員)
責編:蘭宇琪
一審:蘭宇琪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