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孫帆)10月29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5重陽特別節目《霞光滿天山河頌》在CCTV-3綜藝頻道與CCTV-15音樂頻道同步播出。節目中,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長鼓舞”與千年瑰寶“瑤醫藥”驚喜亮相,展現了一座民族小城銀發康養與文化傳承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讓南嶺腹地的瑤鄉溫情傳遍全國。

本次重陽特別節目以“溫暖”為總體情感基調,貫穿積極老齡觀與健康老齡化理念,通過“相伴、牽掛、傳承”三大敘事脈絡,以創新打造的“霞光號”銀發專列串聯全篇,生動展現了當代老年人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和自信進取的精神風貌。

隨著列車“駛入”江華,鏡頭跟隨百歲瑤醫黃蘭英“太奶奶”的腳步,記錄她上山采藥、為鄉鄰看病、吃飯飲酒的一天日常生活。“開心就笑”,“太奶奶”黃蘭英一句質樸的話語,伴隨著爽朗的笑聲,真切詮釋了“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動人內涵。

這份從容與幸福,離不開江華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上的持續深耕。作為全國瑤族人口最多的自治縣,江華始終將“銀發幸福”擺在民生工作的重要位置。2025年,該縣被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授予全國“敬老文明號”稱號;該縣沱江鎮陽華社區被確定為2025-2026年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社區。
當地積極構建“縣鄉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建成99家高質量的村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推動優質資源向基層延伸;創新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推動專業照護進家入戶;深化“養老+五社聯動”機制,配備電動摩托車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為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醫”等精準服務,實現從“養老”到“享老”的暖心跨越。
在《太奶奶的一天》短片中,黃蘭英奶奶所在的湘江鄉樟木口村,坐落于江華大瑤山腹地,瑤醫藥資源豐富。千百年來,瑤族同胞以草入藥、防病治病,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瑤醫藥療法。黃奶奶扎根瑤山、帶徒傳藝、懸壺濟世的身影,正是江華瑤醫藥蓬勃發展、生機盎然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江華緊抓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試點縣機遇,將瑤醫藥發展作為“神州瑤都”內涵建設的關鍵,推動瑤醫藥產業鏈實現跨越式發展。2024年,該縣瑤醫藥全產業鏈產值突破3億元,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1.37萬畝,年產量超2萬噸,種植品種涵蓋30余種,且入選全省第一批道地藥材“湘厚樸”種植產區。

更具特色的是,江華將瑤醫藥深度融入康養體系,創新打造“瑤都銀發康養”模式。自2023年起,該縣民政局聯合縣民族中醫醫院,定期在養老機構與社區開展義診、推拿、足療與養生講座等活動,有效介入老年人慢病管理。截至目前,該活動已累計服務6340人次,被老人親切稱為“家門口的健康守護”。
瑤醫藥還與康養文旅等業態深度融合,江華香草源等基地正積極創建國家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推出“瑤藥理療+瑤家藥膳”的沉浸式康養線路,讓“看瑤景、享瑤療、品瑤味”成為健康養老的新風尚。

在《錦繡瑤都》融合舞蹈節目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瑤族長鼓舞與街舞創新交融、各展風采。老中青三代舞者同臺演繹,長鼓舞在傳統程式基礎上融入新編元素,展現出剛柔并濟的韻律;街舞少年則以動感節奏與國風編排默契呼應。古老鼓點與青春節拍碰撞出時代火花,彰顯出瑤族風情鮮活的生命力與節日的歡騰氣氛。

江華在瑤族長鼓舞的傳承創新上持續發力:當地推動“非遺進校園”,將長鼓舞改編為適配學生的“長鼓操”,納入10所中小學校課程,發放長鼓8000余個,讓“人人會唱瑤歌、個個能跳瑤舞”成為校園新風尚;同時,依托瑤醫藥節、盤王節等節慶,每年開展各類展演活動超過150場。如今江華全縣長鼓舞愛好者已近萬人,這項傳統民俗,正逐漸成為各年齡段群眾喜愛的文化時尚。

瑤族群眾歡快跳長鼓舞(藍玉春/攝)
江華的實踐,為民族地區幸福養老探索出清晰路徑。在這里,瑤醫藥的草木清香守護著老人的身體健康,長鼓舞的鏗鏘韻律豐盈著群眾的精神世界,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托舉起“夕陽紅”的安穩幸福。“神州瑤都”江華正以實際行動,譜寫出民族小城獨特的銀齡圖景與溫暖篇章。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央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