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坤山耕田》海報。
高世逢
田間地頭的山歌融入戲曲鑼鼓,憨厚的農民故事被久久傳唱,花鼓戲《蔡坤山耕田》是一壇陳釀,既保留著傳統戲曲的醇厚底色,又煥發出直擊人心、盡顯時代鋒芒的藝術魅力。這部脫胎于傳統民間小戲的作品,經多年打磨擴展為“遇飯”“過堂”“散財”“耕田”“施粥”“恩賜”六場戲。從祖輩口中的樸素傳說到舞臺上扎著“沖天炮”的蔡坤山,從家長里短的敘事格局拓展到融合聲光電的現代演繹,尋常農民的一碗熱飯,竟意外救助了落難的正德皇帝,這“一飯之恩”引出的傳奇,動人心魄。
記憶深處的蔡坤山,戴著氈帽、身著二衣、光著雙腳;而在劇作家吳傲君的筆下,他搖身一變:氈帽換成了“沖天炮”,二衣換成了紅兜兜。不僅如此,這個靈泛聰明、憨態可掬的角色,還藏著不尋常的智慧。比如他從縣太爺那里借得五十兩銀子歸家后,整日提心吊膽,既怕強盜惦記,又恐竊賊光顧。權衡之下,他想出個絕妙法子——將銀子分發給鄰里鄉親,一人一兩,讓大家吃飽飯、作好陽春,豐收之后,每兩銀子回收紅薯一擔。鄉親們感激不盡,這看似無奈的權宜之計,竟讓他意外收獲了豐厚的回報。民間的生存智慧,令人拍手叫絕。
以前舞臺上的蔡坤山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惡語相向、拳腳相加;編劇吳傲君筆下的他卻判若兩人,面對妻子唯命是從。從昔日的“滿嘴跑火車”,蛻變為“出口成章”,這一轉變并非對傳統的割裂,而是讓農耕文明中“勤勞、善良、智慧”的基因,以更契合當代審美的形式演繹。
上接天線,下接地氣的創作技法,在韓劍英導演的理念中化作生動實踐。舞臺調度上,田間耕作的質樸與官府衙門的詼諧無縫切換;燈光舞美里,傳統花鼓的土味與現代藝術的時尚碰撞出火花。更妙的是正德皇帝微服私訪的情節,知縣因“朱”“豬”避諱,獻烤乳豬時引發的笑料,讓“皇權與民生”的古老命題有了接地氣的演繹。
“為老百姓寫戲,寫老百姓愛看的戲。”劇中“去年冬水滿噠河,今年春旱跑不脫,多栽紅薯少栽禾,欄里宜養大豬婆”這樣隨口而歌的唱詞,通俗易懂、風趣幽默,讓農耕生活的煙火氣直通觀眾心底。陣陣笑聲中,觀眾沉醉于花鼓戲的魅力,即便劇中偶有悲情片段,也被巧妙化作悲中見喜的妙筆,令人在心頭微酸之際又忍不住莞爾,在啼笑交織中品咂出別樣滋味。
“衡量經典的標尺,不是獎杯,也不是獎杯的數量,而是這出戲老百姓喜不喜歡,能不能經常性演出。”朱貴兵、葉紅、郭振威、張小虎、周回生等藝術家在舞臺上得心應手、揮灑自如,這出戲早已超越了“戲”的范疇。它是農耕文明的活態標本,是傳統美德的當代轉譯。
從氈帽到沖天炮,從田埂到舞臺,《蔡坤山耕田》像一株扎根沃土的作物,既吸收著傳統的養分,又沐浴著時代的陽光,在“戲”與“生活”的阡陌間,耕出了一片屬于中國戲曲的豐饒田野。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