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縣黃花鎮在秸稈治理中化堵為疏、化廢為寶、化難為易,經驗向全省推介
“三化”路徑破難題 一稈生金惠民生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王茜 通訊員 張展鑫
金秋,長沙縣黃花鎮的3.63萬畝農田里,不見濃煙,只見機械穿梭。打捆機轟鳴而過,秸稈變成規整草捆。翻耕機緊隨其后,土地在陽光下“烤冬坯”,靜待來年豐收。
10月20日,全省秸稈綜合利用與精準實施焚燒管控工作調度會上,這里以化堵為疏、化廢為寶、化難為易的“三化”路徑,向全省推介“黃花經驗”。
化堵為疏:
從“要我不燒”到“我要利用”
10月29日,黃花鎮銀龍村75歲李爹向巡防員感慨,“現在秸稈能賣錢,不舍得燒咯。”
老人的轉變,見證黃花鎮宣傳引導成效。面對種植規模大、禁燒要求高、管控區域嚴,黃花鎮深知,秸稈治理不能只靠“堵”,更要重在“疏”。
“村村響”廣播響起來、屋場會開起來、微信群動起來。鎮村干部敲門入戶,發放資料3.35萬份,走訪村民1.5萬戶?!盀槭裁床荒軣?、燒了有什么害、留著做什么用”家喻戶曉。
政策紅利的釋放,讓群眾從“被動不燒”轉向“主動參與”?!?025年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出臺,統籌96萬元還田補貼資金,簡化申報流程,農戶申領更便捷。
在一場禁燒政策宣講會上,種植大戶算賬,政府每畝補貼52元,既方便曬冬坯,又方便輪種油菜。賬算明白,掌聲響起。農戶們的討論焦點從“為什么不讓燒”變成了“怎么用更劃算”。
72歲的曹志鑫深有體會,原本種2.4畝油菜,秸稈處理是難題。新政策下來,他放心擴種到6畝?!敖斩掃€田省化肥,來年菜籽能賣四五千元。政府補貼,自己得利,何樂而不為?”
化廢為寶:
從“田間包袱”到“綠色財富”
在星稷香農業公司5000平方米的倉儲基地,負責人張文武指向所剩無幾的秸稈捆:“今年收了400多噸,全賣光了?!憋暳蠌S、有機肥廠搶著要。
為秸稈收儲,他購置8臺打包機,凈增收15萬至20萬元。今年他遇到“甜蜜煩惱”:“往年收六七千畝,今年還田補貼政策好,很多農戶直接還田,更多企業和大戶也搞起了秸稈利用,就只收了兩三千畝?!苯柚繃?00元的售價和政府補貼,他今年增收5萬余元。
長沙縣天健農機專業合作社入駐黃花鎮,讓“化廢為寶”的路徑更寬。該合作社在安沙鎮建秸稈處理基地,推進“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三鏈并進。
合作社負責人王澤峰介紹,針對黃花鎮“稻-油”輪作特點調整工藝——水稻秸稈干燥后打捆成飼料,油菜秸稈則與濕垃圾、雞糞按比例混合發酵,制成的有機肥每噸能賣700元,還常被預訂。
“以前秸稈堆田里,現在合作社上門收,不占地、能換錢,誰還偷偷燒?”農戶周建國說。他家5畝稻田秸稈全賣給合作社,加上還田補貼,秸稈相關收入4000多元。
種植大戶李天行的1300畝農田,展現了秸稈利用另一種模式。他采用“早稻直接還田、晚稻曬干做青儲飼料”模式,通過訂單銷售實現增收。
“秸稈粉碎還田后‘烤冬坯’,既能增加肥力,又能防治病蟲害。”李天行說。如今他的10余臺機器全部開工,還帶動了10臺散戶機器,大家一起把秸稈“變廢為寶”。
化難為易:
從“單打獨斗”到“協同共治”
“禁燒不是‘獨角戲’,必須打好‘組合拳’?!秉S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秸稈治理之所以取得實效,關鍵在于構建了“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大格局。
長沙縣委、縣政府推動完善“縣—鎮—村—組”四級監管體系,落實“縣包鎮、鎮包村、村包組、組包戶”四包責任制。
科技賦能讓管控更精準高效。該鎮依托7個“鐵塔哨兵”高空監控,打造“人防+技防+機防”相結合的一體化監管模式,建立“火點發現—交辦處置—結果反饋”閉環制度,實現“火點5分鐘到場、7分鐘撲滅、30分鐘處置完畢”快速響應。
地面巡查網絡同樣不留死角。147名鎮村組巡防員與80余名保潔員組成日常巡查隊伍,生態、農業、執法等部門14名骨干開展24小時專項巡查,針對“夜間燒、隱蔽燒”等新動向精準防控。
如今的黃花鎮,秸稈還田滋養沃土,秸稈利用帶動增收,實現“用地”“養地”良性循環。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