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金海
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愛軍同志新著《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的傳播及其中國化研究(1912-1927)》近日出版。該書從“兩個結合”視域出發,結合歷史與現實、理論和實踐,深入探討了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的早期傳播及其中國化問題,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早期傳播的現代性因素、傳播渠道、歷史進程、主要媒介、主要內容、傳播效果、歷史經驗和局限及其當代啟示等一系列問題,凸顯了鮮明的理論特色與厚重的學術追求。初讀該書,受益匪淺,感覺它至少有以下幾個突出特點和主要建樹。
第一,深入探討了兩湖地區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的理論貢獻。中共創建時期,兩湖地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重要陣地,其地位僅次于北京、上海等地區。依據是多方面的:一是涌現了一批湘鄂籍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如湖北的李漢俊、惲代英、董必武等,湖南的毛澤東、蔡和森、李達等;二是產生了《馬格斯資本論入門》《階級爭斗》《共產主義與智識階級》《新民學會會員通信集》等多部馬克思主義革命書籍;三是產生了《今日》《武漢星期評論》《湘江評論》《新湖南》《新時代》等具有全國影響的刊物。大革命時期,兩湖地區成為當時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中心地”。特別是廣州國民政府遷至武漢后,武漢成為當時中國國民革命的中心即“赤都”;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共中央機關先后從上海遷至武漢,黨的主要領導人和理論家陳獨秀、瞿秋白、蔡和森、毛澤東、李達等以及共產國際代表和蘇俄代表齊聚武漢,黨的機關刊物《向導》周報和《中國青年》也移至武漢。與此同時,中共中央還創辦了建黨以來最大的出版機構——長江書店,并通過對《漢口民國日報》等刊物的領導來進行馬克思主義傳播。
這一時期,兩湖地區還出版了一批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書籍。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出版的馬克思主義革命書籍有60余種,其中包括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瞿秋白的《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對于中國革命中之孟賽維克主義》等。
第二,深入總結了早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創新成果。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來看,作者在書中對此進行了闡釋,這一時期的實踐創新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革命話語和革命思想,使湖南省和湖北省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兩大重要的“革命策源地”,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初步結合提供了“實驗場地”;二是促進了兩湖地區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的初步形成,為中國革命運動的后續發展培養了一批杰出人才和領袖人物,塑造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獨特主體;三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初步結合,催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初始形態即毛澤東思想萌芽特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產生。
第三,深入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早期傳播的歷史局限性。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早期傳播不僅有重大的歷史貢獻,也存在明顯的歷史局限性。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一是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早期傳播中其理論準備不足,存在著理論傳播“碎片化”的癥候;二是馬克思主義在兩湖地區的傳播與革命實際的結合還遠遠不夠;三是傳播廣度和深度還很有限;四是湘鄂籍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盡管具有堅定的信仰,并嘗試運用馬克思主義來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問題,但還處于探索階段。盡管如此,兩湖地區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歷史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該書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一是有助于充分認識兩湖地區在馬克思主義革命文化傳播和創立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在推進中國共產黨事業發展中的重要貢獻;二是有助于推動兩湖地區中共黨史、近代思想史等方面的研究,發掘馬克思主義傳播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中的關鍵作用;三是有助于從地方史的角度進一步厘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出場和傳播的“源”和“流”的關系,推動、拓展和深化馬克思主義傳播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中共創建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近代新聞出版史等相關研究;四是有助于從近代社會思潮的變遷中理解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理解早期共產黨人確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歷史軌跡。
(作者系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