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余蓉 見習記者 沈可心
湖南“全員文體”理念深入推進,但城區學校“空間小、密度大”的現實卻讓體育活動難以充分開展。面對這一矛盾,長沙市雨花區上演了一場“空間魔術”——多所學校通過創新空間利用模式,在有限土地上成功“盤”出了體育新天地。
“我們學校只有8.8畝,卻容納了2300多名學生。”雨花區楓樹山教育集團總校長、楓樹山小學黨總支書記張洪波介紹,學校開辟“立體運動樂園”,將走廊變為“1分鐘運動角”,墻面嵌入智能摸高器,籃球架采用懸空掛梁,實現空間高效復用。
更令人驚嘆的是,學校在局促空間內“變”出了標準三人制足球場。“通過反復丈量、精心設計,我們在籃球場一側成功開發出這片場地。”負責老師表示,這塊場地既滿足教學需求,還與社區共享使用。
雨花實驗小學則通過地面、墻面、桌面的“三面聯動”,設計出11款墻面游戲,安裝67個摸高器,使人均體育活動面積從不足5.5平方米提升至9.8平方米。
這種立體化空間開發理念已在雨花區形成共識。雨花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肖瑞表示,全區持續推進校園微改造,多維度拓展運動空間,實現“小場地”有“大作為”。
在場地有限的條件下,智慧體育設備為學生帶來了全新運動體驗。
在楓樹山小學“智慧體育角”,學生們使用AI體能設備進行跳繩測試,成績自動上傳系統,年級排行榜實時更新。該校引進的5臺智慧體育設備占地面積雖小,卻支持多個項目,成為課間“明星設備”。
長塘里小學通過運動芯片采集足球訓練數據,生成分析報告;泰禹小學將智能設備與智慧操場深度融合,建立運動積分機制。這些創新舉措以數據驅動教學,持續激發學生運動熱情。
當校內空間開發趨于極致,雨花區多所學校將目光投向更廣闊天地。
砂子塘天華小學依托湖南省植物園,開發“森林體能課”“定向越野課”等特色課程。學生們在大自然中奔跑、尋寶、訓練,體育課變得生動又“生態”。
全區大力推進“校際聯動”與“校社共享”。多所學校結成體育聯盟,通過“錯時排課、錯峰活動”實現場地共享;學校與社區、專業場館深度合作,有效彌補校內場地不足。
雨花區的生動實踐表明,城區學校體育場地之困,并非無解。從“等靠要”到“闖改創”,從“平面思維”到“立體開發”,一場以空間重構為核心的體育育人變革,正在這里煥發蓬勃生機。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