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羅艾敏
當環衛工人李平安貼在公交站的手寫信溫暖全網時,我們記住了這個名字。他那句“不必多言”,道出了一位普通勞動者最樸素的尊嚴(詳情見本報11月4日版A03《環衛大叔紙殼手書“不必多言”刷屏了》)。他的故事被越來越多人知曉,也讓人們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他身后那群默默無聞的“李平安”們。在人們尚未蘇醒的每個凌晨,長沙1.9萬余名環衛工人,用雙手為星城寫下第一行詩。
雨花區洞井所環衛工人李平安正在清理垃圾。
天未破曉,她準時出現在路上
天未破曉,雨花區的環衛工人彭滿林推著保潔車,準時出現在勞動路的轉角。她每天要在7時前完成第一遍普掃。
不遠處,一臺洗掃車緩緩駛過,吸走夜間積攢的塵土與落葉。
“有了清掃車,我們輕松多了。”彭滿林說著,手里的動作卻沒有停下。她仍需隨時應對路面突然出現的垃圾。
彎腰、撿拾、裝車……在幾百米的清掃區域內,她每天要走上幾十遍。
“過去,環衛工人常要冒險走上機動車道清掃,既辛苦又危險。”長沙雨花區市容環境衛生維護中心環衛業務室副主任邱艷斌介紹,“現在,夜間有大型車輛進行全覆蓋沖洗,白天有小型養護車配合人工進行精細作業。這不僅是對環衛工人安全的保障,更是實實在在地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
針對一些路口有施工的路段,環衛部門還會增派設備,加強清洗。目前,長沙主次干道的機械化作業率已達92%。洗掃車、灑水車、智能清潔設備等“鋼鐵戰友”,正與環衛工人并肩守護著這座城市的整潔與靚麗。
逐步完善,人文關懷顯溫情
“夏天有涼茶和防暑藥,高溫天還會推遲下午上班時間。”一位洞井環衛所的環衛工人說。這些看似細微的安排,背后是一整套逐步完善的人文關懷體系。
邱艷斌介紹,環衛中心不僅為所有工人配發帶反光標識的四季工裝和雨天作業裝備,還在評優獎勵、住房補貼等政策上向一線環衛人員傾斜。李平安就因表現優秀,多次被評為“環衛之星”,年終獎勵也相應提高。
為破解一線環衛工人現實難題,長沙市已建成290個環衛工作間。微波爐、飲水機、空調、座椅——這些設施讓環衛工人“夏可納涼、冬可取暖、有飯可熱、有水可飲”。
今年7月,長沙市城市管理局還公布了環衛工人工資拖欠投訴電話,從制度上守護他們的勞動尊嚴。
開福區環衛工人正在清理垃圾。
記者手記
讓“被感動”變成“去尊重”
李平安的故事之所以動人,不僅在于那封信,更在于他代表了無數勤懇、盡責的環衛工人。
他們中,有人在烈日下一遍遍巡回保潔,確保路面時刻整潔;有人細心擦拭公共衛生間的洗手臺,讓市民游客感受到城市的溫度;有人在暴雨中徒手清理堵塞的排水口,保障道路暢通……
“其實,李平安寫的那封信,也道出了我們很多環衛工人的心聲。”邱艷斌誠懇地說,“我們最希望的是大家都能尊重環衛工人們的勞動成果。不車窗拋物,不亂扔垃圾,就是對環衛工作最大的支持。”
李平安用心守護著腳下的匯金路,他在信中說“對得起自己的這行工作”。而在整個長沙,正是1.9萬余份“對得起”的樸素信念,日復一日地擦亮著這座城市的容顏。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被感動”到“去尊重”,這條路,需要我們共同走下去。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