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郭宸
“重點保護村落整體格局、風貌及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筑、傳統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實施整體性、活態化保護……”
今年9月26日,湖南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湖南省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利用條例》,條例將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這一地方性法規的出臺,標志著湖南省內704個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將全面納入法治化保護范疇。三湘大地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法治化軌道上邁出了新的一步。
近年來,湖南省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立足人大視角、強化法治思維,以立法促保護、以監督保落實,為全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注入制度力量,努力讓歷經歲月沉淀的文明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織密法治之網,為文化傳承提供制度保障
“現在的洞庭南路,真是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時代的活力!”11月2日,長沙市民李嘉行趁著周末來到岳陽,歷經800年滄桑的慈氏塔與熙來攘往的人群相映成趣。自今年5月洞庭南路完成提質改造后,這一街區的火爆人氣始終不減,成為游客來到岳陽的“新晉打卡地”。
早在2016年,岳陽市人大常委會就通過了《岳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并于今年進行了修正。條例中,洞庭南路作為歷史文化街區被列為保護對象,重點保護重要城市軸線、城垣形制、歷史街巷、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公共建筑、景觀視廊、歷史環境要素等。
2024年底,為迎接第四屆湖南旅游發展大會,洞庭南路迎來了提質升級。“我們秉持‘修舊如舊’原則和全面保護、系統開發思路,確保在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找得到記憶、尋得到鄉愁。”街區運營中心工作人員說。
為保護利用建章立制。近年來,全省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聚焦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積極行使地方立法權,涌現出《湖南省紅色資源保護和利用條例》《永州市摩崖石刻保護規定》《益陽市安化黑茶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一批促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地方性法規,一張日益織密的法治之網正守護著三湘文化的根與魂。
“你這小毛病,不要緊。”在剛剛過去的重陽節,江華瑤族自治縣103歲瑤醫黃蘭英在網上走紅,她這句樸實的話語,也讓凝結著瑤族人民智慧的瑤醫藥,再次走入大眾視野,重煥光彩。
與當下的繁榮局面不同,僅僅一年多以前,當地瑤醫藥還面臨著迫切的生存難題。當時,江華全縣約有200余名瑤醫藥從業人員,而通過省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取得執業資格的僅有3人。
“瑤醫多為祖傳或師承,無正式醫學院學習背景,卻又在實際參與治病救人,長期處于‘合法與非法’之間的尷尬地帶。” 江華瑤族自治縣瑤醫研究所成員廖繼國介紹。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深入開展立法調研,以“小快靈”方式出臺《江華瑤族自治縣瑤醫藥保護與發展條例》。根據相關上位法的授權,條例第六條對中醫藥法第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予以變通,將瑤醫外治技術確有專長人員的考核權下放至自治縣考核發證,為瑤醫藥的規范傳承打開了法制通道。
以監督促落實,讓文化遺產更有活力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如何將豐富的法制供給真正作用于文化遺產保護,執法檢查是檢驗成效的重要抓手。
2024年5月至8月,受全國人大常委會委托,省人大常委會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執法檢查。檢查在肯定湖南非遺保護名錄和保存記錄體系更加豐富、非遺傳承傳播與時俱進、“非遺+”融合發展勢頭強勁等成績的同時,也發現了非遺法規及配套制度、非遺知識宣傳普及不夠等問題。
“部分縣(市、區)非遺展廳、非遺傳習所、非遺教學基地數量偏少,非遺企業稅收優惠政策落地也存在差距。”執法檢查反映出的問題,成為后續改進的方向。
隨著工作完善,非遺保護的社會氛圍正不斷升溫。2024年底,省文旅廳公布了一批非遺工坊、非遺街區、非遺村鎮示范點。獲評示范街區的常德河街投入約700萬元打造常德非遺街區,對入駐河街麻陽街的特色非遺項目實行房租優惠20%等支持政策,截至今年6月已吸引全國83個非遺項目進駐。
從立法到監督,從傳承到創新,湖南各級人大正以法治之筆,書寫保護歷史文脈、延續文化根脈的時代答卷。
一項項法規,讓文化遺產保護更有法度;一次次監督,讓千年文脈更有活力。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