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劉錚錚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嚴萬達 李寒露 通訊員 鄭博
永州是湖南的“南大門”?!笆奈濉睍r期,永州堅持向南向海向外,高質量推進承接產業轉移,筑牢湖南“南大門”生態屏障,涵養民生福地,讓幸福匯聚湘江源頭。
搶抓歷史機遇,塑造對外開放新優勢
“十四五”期間,永州充分發揮區位資源優勢,加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簽約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537個,總投資超5600億元,其中2億元以上重大產業項目558個。
大產業、大開放呼喚大通道、大平臺。
永州搶抓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快推進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著力構建以永州陸港為龍頭的對外開放平臺,大力實施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十大工程”,塑造對外開放新優勢。永州對接粵港澳大灣區90分鐘“融入圈”即將形成,貨物綜合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
承接能力水平持續提升,國際舞臺長袖善舞,走出去、引進來好戲連臺。
新田魯麗木業從“一棵樹”到“一個家”,建成全亞洲產能最大的定向結構板生產線,形成智能家居全產業鏈生態;皮具箱包產業聯盟組團出海,拿下東南亞20%市場份額,打響“藍山箱包”區域品牌;“江華造”電機實現原材料、零部件、成品生產深度整合,本地配套率超過90%,全國市場占有率12%,產品遠銷47個國家和地區。
組建16大產業聯盟,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實現傳統產業加快煥新、新興產業加速奔跑。
實施“智賦萬企”行動,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企業累計“上云”19077家、“上平臺”2006家,改造規上工業企業500余家,打造智能制造企業284家、智能產線375條,智能工位2849個。加速布局,新興產業“聚優成勢”。新能源裝機規模、發電量等多項指標全省第一。依托稀土、鋰、錳等礦產資源優勢,引進中國稀土、紫金礦業等戰略投資者落地永州,集聚規模企業超410家??萍紕撔滦顒葙x能,每年實施十大科技創新項目,累計突破關鍵核心技術31項,高新技術企業達620家。
營商環境“煥新升級”,形成“投資永州”品牌,產業轉移接得穩、留得住。過去5年,湘商回歸新注冊項目426個,到位資金1553億元。永州制造業變大變強,占比由21.3%提高到23.6%。規模工業利潤總額由2020年的63億元增長到2025年的92.6億元,年均增長8%。
工業“撐腰桿”,挺起經濟硬脊梁。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2101億元增長到2025年的2830億元。
守護好湘江源頭,擦亮兩大生態名片
深秋,生態藍山,萬鳥翔集,場面壯觀。藍山人把愛鳥理念融到骨子里,拆除風機、水庫退養、城市熄燈,為候鳥讓地、讓路的感人故事不斷上演。最新調查數據顯示,過境藍山的候鳥種類已從過去的60余種增加至100余種,數量從200余萬只增加到350余萬只。
“十四五”期間,永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打造“湘江源頭”和“千年鳥道”兩大生態名片,不斷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人民群眾生態環境滿意度達96%以上。
永州境內分布有14條候鳥遷飛路線。永州建設候鳥友好城市,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候鳥保護法規《永州市候鳥保護若干規定》,開展五省區候鳥遷飛通道跨區域聯合保護行動,將候鳥保護納入中小學教育內容。如今,全民愛鳥護鳥蔚然成風,“千年鳥道”變為“候鳥天堂”。
永州牢記囑托,守護好湘江源頭,確保一江清水北上,地表水環境質量連續7年排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前30名。
治污減排。湘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務全面完成。每年滾動實施十大環保項目,統籌推進城鄉污水處理提質擴容、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湘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擴綠降碳,建成國家級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27個,2021年至2024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6.5%。
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預計今年底,各類電源裝機總容量將達到1200萬千瓦,其中,風、光新能源裝機容量730萬千瓦,排全省第一。引進的行業頭部企業運達風電實現風電整機永州造。國能永州電廠建成投產,雙牌天子山、江華灣水源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湖南南部綜合能源基地基本建成。
好生態種好菜。永州蔬菜出口額占全省87%以上,果蔬出口貨值在全國地級市穩居第一。山水美景引客來,過去5年間,永州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長13.8%,每年接待大灣區游客突破850萬人次。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民生福祉底色更濃
眼下,湘超聯賽永州賽區火爆出圈,成為“全民嘉年華”。為讓更多市民到場看球,永州推出“掛票”“磚票”“相親票”“船票”,勾勒出一幅群眾體育與城市生活深度交融的鮮活圖景。
“十四五”期間,永州體育場地更多更近更豐富,建成宋家洲生態體育公園、湘江西路體育公園等高標準體育設施及327個足球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20年的1.3平方米增長到2024年的2.9平方米。
過去5年間,永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累計投入2100億元,把人民群眾想的事變成政府干的事,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
錨定群眾急難愁盼,全力以赴攻堅克難?;I資106億元,解決中心城區3.5萬居民多年的供水壓力不足問題、3.2萬戶居民用氣問題;征地拆遷安置1.3萬戶;保交樓1.68萬套全部交付;保交房交付1.14萬套;辦理不動產權證4.6萬本。共惠及群眾30余萬人。
就業創業更有底氣。園區就業人數從2021年的9.1萬增長到2025年的13.3萬。創業擔保貸款發放規模連續五年位居全省首位;教育資源供給再升級。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提高100元,建成義務教育芙蓉學校8所、高中“徐特立項目”學校10所、鄉鎮標準化寄宿制學校201所;醫療服務提質增效,基本實現“大病不出市、一般疾病不出縣、頭疼腦熱在鄉鎮”。
讓利于民、藏富于民。預計2025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6262元,永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2940元,比2020年的32830元增長30.8%,年均增長5.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80元,比2020年的16390元增長40.8%,年均增長7.1%。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