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上,張悅俯身解答疑問。通訊員 攝
【名片】
張悅,女,1997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沅陵縣涼水井鎮中心小學德育副校長兼大隊輔導員。曾獲懷化市教學能手、懷化市少先隊輔導員專業技能大賽活動案例展示特等獎、湖南省基礎教育精品課一等獎等榮譽。入選2023年馬云鄉村教師計劃、2024年湖南省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支持計劃。
【日志】
11月3日,星期一,晴。
清晨的陽光剛爬過教學樓的檐角,一進校門我就看見小雪站在升旗臺邊整理紅領巾。她的齊耳短發梳得整齊,聚精會神地提醒著升旗手的動作要領,時不時抬頭提醒路過的隊員“紅領巾要系規范”。
很難想象,4年前的她,還是個躲在走廊角落、連說話都不敢抬頭的孩子。作為鄉村學校的德育工作者,我始終相信:德育不是貼在墻上的標語,而是藏在每一次陪伴、每一場活動里,像春雨一樣,慢慢潤進孩子心里。
第一次注意到小雪,是在剛接手這個班級的那個夏天,課后服務的報名名單里——全班30來個孩子,只有她沒填。我找到小雪想了解情況,誰知她一言不發,豆大的淚珠奪眶而出,見安撫許久無效,我找到她爺爺,老人嘆著氣說:“家里條件緊,放學后我得趕緊接她回家干活。”那天傍晚,我跟爺爺商量:“讓小雪來參加吧,費用我來想辦法,放學后我再送她回家。”爺爺搓著手,反復說著“麻煩你了”。
第一次送小雪回家,路上只有風吹過稻田的聲音。我試著找話題:“你辮子編得真好看,是媽媽幫你編的嗎?”她猛地加快腳步,頭埋得更低。我走到家門口,看到行動不便、口齒不清的“特殊媽媽”才恍然大悟,小雪好半天才小聲說:“是媽媽,她身體不好,編頭發很慢。”我喉頭一緊,悄悄把到了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從那以后,每天的放學路成了我們的“悄悄話時間”,我總跟她講學校里的新鮮事:鼓號隊的阿杰練了整整兩周,今天終于跟上節奏了;小沐帶了自家種的土柚子,甜得大家都皺起眉頭……我沒再過問過她的家境,只把她當作需要傾聽的小聽眾,而她的話也漸漸多了起來,主動向我分享入隊闖關的緊張與戴上紅領巾時的喜悅。
現在的她,不僅是大隊部的小骨干,還主動教低年級同學系紅領巾,每次都會認真地說:“這是少先隊員的標志,要好好愛護。”
看著她的成長,我更加明確:在這所留守兒童占比高達六七成的鄉村學校,德育最核心的命題是“溫暖補位”——用集體的溫暖,補上家庭陪伴的空缺;用具體的行動,教會孩子什么是責任、感恩與擔當。
而學校打造的“二十四節氣中隊”,正是這樣一個播撒善意的載體。
清明前夕清明中隊的孩子去烈士陵園祭掃的場景還歷歷在目:紅領巾講解員深情宣講烈士的偉大事跡;隊員們捧著親手折的紙花,恭恭敬敬地放在墓碑前;平時最調皮的小淳站得筆直,鞠躬時腰彎得很低?;貋淼穆飞?,他說:“張老師,以后我也要保護別人,像爺爺一樣?!?/p>
現在,冬至中隊的隊員們也已經圍著我,嘰嘰喳喳商討今年冬至的計劃。
“張老師,冬至我們想組織全校包餃子!”中隊長小雨舉著畫滿圖案的策劃紙,上面歪歪扭扭寫著“分工表”。隊員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商量:“力氣大的男生負責揉面,肯定能把面團揉得軟軟的!”“我奶奶教過我捏花邊,我可以帶女生們做小兔子餃子!”突然,小淳撓撓頭說:“郵局的伯伯冬天分揀快遞總是凍得耳朵通紅,我們包好餃子,能不能送一些給他呀?”這話一出,隊員們都點頭:“對呀對呀,伯伯吃了熱餃子,給我們送藍信封時就不冷了!”
看著他們湊在一起修改策劃表,連“要提前跟食堂阿姨借搟面杖”“多準備點一次性餐盒”這樣的細節都想到了,我忍不住笑了。我清楚地知道,此刻,“關愛他人”的種子已在他們心里扎根,這份想著把溫暖分享出去的心意,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
這樣的溫暖,恰恰是鄉村德育最鮮活的養分,藏在每一次集體行動的細節里。就像那次重陽節慰問90歲高齡抗戰老兵的校外實踐活動,小雪領著一群低年級隊員齊聲朗誦《詩唱重陽》。她整理胸前的紅領巾,眼神堅定,聲音響亮。我站在鏡頭背后記錄著,忽然想起剛當德育副校長時,老校長跟我說的話:“鄉村孩子的德育,不用講大道理,你把心給他們,他們就會把好品格長出來?!?/p>
放學路上,小雪跟我說:“張老師,明天我想帶低年級隊員整理環保驛站?!毕﹃柊阉挠白永煤荛L,胸前的紅領巾在風里飄揚。我點點頭,心里滿是溫暖——德育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小雪從封閉到開朗的轉變,是隊員們給快遞伯伯遞餃子的舉動。這些細碎的瞬間,像一顆顆種子,在鄉村的土地上慢慢扎根,終會開出善良、勇敢、有擔當的花。
當曾經上學的路變成如今上班的路,腳下的這條鄉村教育路,我想我會一直走下去,用真心做養分,讓每一個鄉村孩子,都能在德育的潤澤下,長成最好的模樣。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楊斯涵 整理)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