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1月6日訊(全媒體記者 楊軍 通訊員 王柳 諶娟)“這些大閘蟹是今天凌晨從養殖池塘里撈起來的,現在打包發往浙江、廣西等地的客戶?!?日中午,在益陽市大通湖萬高水產養殖合作社銷售平臺門店,合作社理事長陳萬高告訴記者,“池塘里種植水草后,養出的大閘蟹又肥又美?!?/p>
益陽市大通湖區依托上海海洋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技術成果,充分利用湖區豐富的水資源和水生植物,在養殖池塘種植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等水草,推進形成“水草+螃蟹”生態種養模式。全區共養殖大閘蟹2.1萬畝,今年預計總產值達6億元,畝均年純收入4000至5000元。
大通湖區是“中國河蟹之鄉”,“大通湖大閘蟹”以其青背、白肚、黃毛金爪的特點在螃蟹中“獨占鰲頭”,是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不僅行銷國內,還出口到菲律賓、新加坡和阿聯酋等國家。近兩年來,大通湖區推動大閘蟹養殖向綠色養殖方式轉變。大通湖大閘蟹協會秘書長周長明介紹,大閘蟹生長過程中要經歷18次蛻殼,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連續高溫易導致水體含氧量不足。伊樂藻、輪葉黑藻等水草不僅凈化池塘水中的氮、磷元素,還為大閘蟹生長提供了優質的水生環境,給蛻殼期脆弱的蟹撐起了“保護傘”,掛上了“營養袋”。大閘蟹在水草下蛻殼,躲避高溫炙烤,成活率和品質顯著提高。
大通湖區農業農村和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區每年從財政拿出500多萬元支持大閘蟹產業鏈建設,將其作為富民惠民的特色產業打造。大通湖區金盆鎮王家壩村脫貧戶陳海良夫婦,在一家大閘蟹養殖基地打工,一年收入14萬多元。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