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轉化,很重要。往小了說,一項技術,若只能待在實驗室,既是浪費也是遺憾;往大了說,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之義,科技創新只有落到產業上,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然而,如何“玩轉”科技成果轉化,讓科技成果從“紙上談兵”到“落地生金”,卻難倒了不少英雄好漢。
11月6日,湖南區域性股權市場科技成果轉化專板開板,它將作為湖南科技成果轉化的“孵化港”與“加速器”,加速推動我省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為何要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專板?
湖南區域性股權市場科技成果轉化專板的設立,實乃時也、勢也。
從政策層面看,科技成果轉化專板是我省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有關精神,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打造科技創新新高地的重要舉措,也是推動我省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重要抓手。
更多的是現實有需要。開板儀式現場,中南大學原副校長、粉末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科朝、湖南醫科醫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肖盼盼作專題分享。侃財君大致作了下梳理,從技術到產品、從產品到商品,大體要過“三關”。

第一關是“水土不服關”,即科研團隊往往聚焦技術指標突破,卻忽略了市場實際需求。有數據顯示,近七成失敗的轉化項目,都存在“技術先進但不實用”的問題。
第二關是“資金短缺、資源匱乏”,現場一家新材料企業負責人告訴侃財君,從實驗室樣品到量產產品,需要經過中試、模具開發、生產線搭建等多個環節,少則幾百萬,多則上千萬。前期研發已經投入大量資金,后續轉化資金的“斷檔”讓不少好項目胎死腹中。
第三關則是“懂技術的不懂市場,懂市場的不懂技術”的溝通壁壘。換句話說,學者專注于科學原理知識,卻忽視應用;工匠掌握操作指令知識,卻缺乏科學指導,“兩張皮”的狀態最終導致被“卡脖子”。
難題雖多,但破局之路已在探索中逐漸清晰。周科朝說,產業作為出題人,高校/研究機構等作為答題人,產業同時作為閱卷人,形成閉環。這其中,科技成果轉化專板,就是促進這一閉環形成的橋梁與紐帶。

哪些企業將成為服務對象?
近年來,我省一直在發力建設健康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為“塔基”的區域性股權市場,湖南股交所規模逐年增長。近2000家企業,根據企業成長期不同,分為了成長孵化層、融資規范層、上市培育層。
為了更精準孵化和培育掛牌企業,股交所還依據企業屬性、發展情況等,設立了標準板、優選板、科技創新專板、專精特新專板、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板,以及新“上線”科技成果轉化專板。
據介紹,科技成果轉化專板不設財務指標門檻,重點關注企業的科技屬性、成果轉化潛力與產業帶動能力,重點吸納具有科技成果轉化需求的中小企業,與科技創新專板形成差異化的運營模式。

具體來看32家首批入板企業,“成色”亮眼。
產學研緊密結合。核心技術或來源于自主研發,或與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省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如春光九匯的中藥超微配方顆粒技術源于湖南中醫藥大學與省中醫藥研究院;西奧科技依托中南大學的電磁超材料技術等。
科技創新特色鮮明。待轉化科技成果40余項,多家企業榮獲省級科技進步獎、創新創業大賽等獎項,并承擔國家或省級科技重大專項,創新實力得到了市場和專業機構的驗證。
區域創新活力凸顯。入板企業集中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新材料、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等領域,覆蓋長沙、湘潭、株洲、郴州、岳陽等市州及重點產業園區。

將提供怎樣的支撐和服務
主營中藥研發制造的湖南春光九匯現代中藥有限公司,是此次入板企業之一。公司向來重視科研創新,先后獲得15項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及大獎,其中“中藥超微粉體關鍵技術的研究及產業化”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填補了湖南中藥界在國家科技進步獎項的空白。
“我們的技術雖然獲得了國獎,但還有很多深化研究的空間,后續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春光九匯董事長沈帆順坦言,掛牌股交所科技成果轉化專板,能夠打通更多融資渠道,為后續研發提供資金支持;另外,公司目前正在發力藥食同源系列新產品,希望借此整合更多的資源、人才,引導和開拓市場新消費需求。
資金、資源也是湖南西奧超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姜超的需求,同時他也篤定掛牌股交所,對企業的品牌知名度會有很大提升,無論是客戶還是市場,都會更認可和接受一家信息公開、透明運作的企業。

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作為科技成果轉化專板運營單位,湖南股交所將通過政策適配、確權托管、定價撮合、接續融資、生態賦能等核心功能,為專板企業提供報價展示與轉讓服務、產業對接與轉化應用服務、融資對接與綜合金融服務、科技與政策賦能服務等。
具體來看,在融資對接上,將加強與投融資路演平臺合作,為企業提供專場融資路演,促成直接融資達成;積極向“金芙蓉”系列投資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子基金推薦入板企業;同時聯合銀行等機構,為企業提供知識產權貸等專屬信貸產品等。
在資源整合方面,專板將加強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專業服務機構的合作,強化校企產學研合作,精準鏈接科研成果產業上下游,形成“科技突破-資本賦能-產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產業對接上,搭建產業鏈資源對接和信息發布平臺,為入板企業推送、撮合潛在合作對象;組織產業鏈、產學研對接活動,深度鏈接省內外知名上市公司等產業鏈資源。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