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趙瞳銥
從思想引領到行動實踐,從校園講堂到非遺工坊,從線上傳播到線下互動……各高校師生以青春為筆,在文化交融與同心筑夢中書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新篇章。
今年4月至11月,湖南省民宗委、省教育廳、團省委聯合舉辦的“恰同學少年 筑復興之夢”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體驗交流系列活動,通過舉辦大講堂、主題演講比賽、短視頻大賽、現場展示體驗和文藝展演等五大主題活動,共吸引74所高校參加,收獲數十萬高校師生關注,全面展現各族師生一心向黨、團結奮斗的時代風采。
理論浸潤,讓共同體意識植入人心
“儒家‘天下大同’理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鳴。”湘潭大學舉辦“悅讀講壇第45講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大講堂”,哲學與歷史文化學院(碧泉書院)陳明教授主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儒家觀察與理解”,讓在場200余名師生眼前一亮。這場講座從傳統思想維度解讀共同體理念,成為湖南高校“理論+實踐”育人模式的生動縮影。
“大家看這方女書絹帕,每個字符都藏著各族文化交融的密碼!” 在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里,長沙衛生職業學院一位學生指著展柜里的非遺展品,興奮地向同學講解。這堂“走出教室的民族團結課”,讓師生在觸摸竹編紋理、品讀女書故事中,以行走的“文化課堂”,讓青春力量與民族文化的傳承深度交融。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把課堂搬到湖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長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大講堂”活動,各高校積極參與,創新形式、豐富內容,讓理論宣講既有深度又有溫度。湖南工學院邀請專家解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湖南科技大學將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王育霖等專家請進校園,用鮮活案例詮釋民族團結的力量。
更具特色的是,多所高校將大講堂與研學實踐相結合。吉首大學組織師生走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踏虎鑿花非遺工坊,感受民族文化傳承的魅力;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分四批組織黨員、學生代表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體驗館(長沙)學習,在品鑒特色美食、觀摩非遺技藝中深化文化認同,形成“理論宣講+實地感悟”的立體化教育格局。
青春發聲,讓團結故事直抵人心
“3300公里,是湖南到新疆吐魯番的距離。但再遠的距離,也擋不住民族團結的腳步。”9月19日,中南大學瀟湘校區毓秀樓和聲堂內,湖南農業大學學生木克代斯?馬合木提的演講,以《跨越3300公里的牽手》為題,講述湖南對口支援新疆吐魯番27年的故事,讓現場觀眾備受感觸。這場湖南省第十一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建設偉大祖國 建設美麗家鄉”主題演講比賽,成了各族青年分享“民族團結小故事”的暖心舞臺。
木克代斯?馬合木提演講《跨越3300公里的牽手》。
演講比賽自4月啟動以來,引發各高校熱烈響應。62所高校組織開展校內選撥賽,組織報送94篇作品,覆蓋全省14個市州。湖南民族職業學院學生貢秋卓瑪分享了“室友做的藏式辣椒炒肉”的溫暖故事,湘潭大學學生阿依曼·托列拜以《石榴花開映天山,同心共筑家鄉美》為主題,介紹新疆的壯美景色和對民族團結的珍視。這些“帶著煙火氣”的講述,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變得可感可觸。
7月,專家評審團圍繞“內容思想性、主題契合度、語言感染力”等維度,從參賽選手中選出20名優秀者晉級決賽。決賽現場,選手們各展風采:中南大學學生艾麥爾?葉爾江以惠遠鐘鼓樓為喻,將“地基象征國土完整、磚墻代表56個民族”的創意表達,贏得評委高度認可;湖南師范大學學生蒙咨默從侗族大歌的“和聲”切入,闡釋“各民族交融共生”的深刻內涵。最終,4人獲一等獎、6人獲二等獎、10人獲三等獎,實現“各族青年同臺發聲,同心共話家國情懷”的美好愿景。
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短視頻大賽同步啟幕,37所高校282名創作者用鏡頭記錄民族團結故事。全省高校推薦的參賽作品中,既有講述了自己在湘西參與基層實踐時,見證各族群眾日子越過越甜故事的《石榴正紅時:維吾爾族姑娘的湘西夏天》,也有展現跨越山海的情誼擔起新時代賦予責任和使命的《千里支教路上的石榴紅》。這些時長3-6分鐘的視頻,以真實故事、生動畫面展現各民族共同奮斗的場景。經專家評選,20個優秀作品在11月5日進行決賽展播,其中湖南農業大學《疆來》、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天山與湘江的化學交響》等作品,用豐富的鏡頭語言將三湘大地上的民族團結故事娓娓道來,以青春視角展現新時代的民族和諧之美。
互鑒交融,讓中華文化浸潤人心
“苗鼓敲起來,錦緞織起來,各民族的花兒一起開!”11月5日下午,中南大學瀟湘校區體育場副場,在“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暖場歌舞中,拉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現場展示體驗暨文藝晚會”的帷幕。現場展示體驗活動現場,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19所高校的24個展位,按“56”字樣精心排開,通過“靜態展陳+動態演繹+交流互動”方式,集中展現各高校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工作中取得的豐碩成果。
中南大學瀟湘校區體育場副場,19所高校的24個展位,按“56”字樣精心排開。
各高校各展所長,中南大學展位上,多彩多樣的民族服飾吸引師生駐足;湖南大學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展示對邵陽隆回縣花瑤文化的幫扶成果;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的土家織錦體驗區前,師生們通過體驗傳統小型手工織機,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婁底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現場制作酥油茶,邵陽職業技術學院展示藏式奶渣、拉拉等美食,“你嘗我的民族小吃,我學你的傳統技藝”的場景隨處可見。
“今天非常開心能夠來到中南大學,參與現場展示體驗活動,看他們在操場上載歌載舞,感受到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進一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湖南大學學生馬欣童的感慨道出了眾多參與者的心聲,“我明白我們中華民族不管在哪里、在何時何地,大家都是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來自湖南科技大學的美合麗婭也難掩激動:“在本次現場展示體驗中了解各民族的文化、飲食習慣等,非常自豪可以在這里展示家鄉的特色。”
吉首大學表演《山茶花兒開》。
當晚的文藝展演,將系列活動推向高潮。9所高校350名參演師生精心準備,為2000余名現場觀眾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14個精彩節目,描繪湖南省高校各族師生共襄盛世的美好畫卷。“錦繡山河?美美與共”“石榴花開?團結禮贊”“同心向黨?萬疆同輝”三個篇章,層層遞進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中南大學群舞《錦繡華彩》展現各民族如繁星在夜空中閃耀光芒。吉首大學《山茶花兒開》以國家級非遺為筆,將山茶的綻放凝練成翩躚舞步,展現白族姑娘的靈動活潑。湘潭大學詩歌朗誦《何以中國,同心筑夢》抒發青年擔當。湖南工業大學的《籽籽同心》每一個音符都傳遞著民族團結的力量,表達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情禮贊。中南大學帶來的歌伴舞《萬疆》,流行美聲、古典群舞、民族旗舞與京劇唱詞相融,各族師生共唱山河壯闊、同舞家國情懷,像一幅多彩的畫卷,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旋律與舞姿中絢爛綻放,為此次展演畫上圓滿句號。
現場參與的高校學子表示,通過沉浸式體驗,深化了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識,進一步增強了“五個認同”。各高校負責人紛紛表示,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持續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湖南省民宗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系列活動打破了傳統單一教育模式,通過“可參與、可感知、可傳播”的形式,讓各族師生在互動中加深情感、增進共識,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一步,湖南將持續完善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長效機制,引導師生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推動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責編:潘華
一審:趙瞳銥
二審:李昆勵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