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1月7日訊(全媒體記者 胡盼盼 奉永成)今天,在隆回縣羊古坳鎮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再生稻高產攻關基地,湖南省作物協會組織專家舉行再生稻再生季測產。測產專家組組長青先國宣布:再生季畝產560.8公斤,加上頭季畝產877.4公斤,羊谷坳基地再生稻周年畝產達1438.2公斤,刷新我國再生稻高產紀錄。

“經過4年攻關,終于實現了再生稻周年畝產從1300公斤向1400公斤的跨越。”這片再生稻的田間管理團隊負責人、“超級農民”王化永說。羊古坳以前長期作為袁隆平院士的超級稻高產攻關示范基地,屢創高產紀錄。王化永全程參與其中,跟著袁隆平院士學到了高水平的田間管理技術。“再生稻周年畝產要實現突破,關鍵在于如何減少頭季收獲時的機械壓損率。”王化永說。

再生稻栽插一次收割兩次,利用頭季收割后留下的稻樁發芽,就能長出第二季水稻。“普通農戶種植再生稻頭季收割的機械壓損率高達35%,導致再生季平均畝產只有200公斤左右。今年羊谷坳基地減壓損的農藝措施實現了重大改進,將機械壓損率降到5%以下。”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正高級農藝師劉登魁長期負責聯系羊古坳基地。他說,水肥管理是降低壓損率的關鍵,尤其是曬田這個環節。在頭季收割前曬田,讓收割機作業時不陷泥,可以大幅減少稻樁被碾壓。頭季收割前一天不灌水施入發苗肥,收割后灌“跑馬水”,不過早灌深水,能提高出苗率。

品種也很關鍵。劉登魁介紹,羊古坳基地種植的品種是甬優4949,具有高產、再生季出芽率高、耐壓損、抗性好的特點,是農業農村部唯一認定的再生稻專業品種。結合適早播種、合理密植、分蘗期曬田、適度增肥、病蟲害高效防控等組合技術,產量有保證。

青先國稱,羊谷坳摸索出來的再生稻高產技術,經過培訓后農民易接受。目前湖南再生稻種植面積300萬畝左右,如果將這套高產技術推廣開來,普通農民種植再生稻周年畝產可達1000公斤左右,對于保障糧食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