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出鏡:張英
后期:龍佳妮
11月6日,有網友發布視頻,浙江杭州一所小學門口,有學生列隊在校門口,并在車輛經過時喊“老師早”,引發網友討論。學校工作人員回應:列隊學生是值周崗,車上老師也有回應,只是在車里看不到,網友的視頻存在剪輯和斷章取義。當天晚上,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通報:該校確實存在相關問題并要求學校立即整改,全方位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首先這個事情不是網絡上一些聲音質疑的,學校特意安排學生迎老師車輛入校,而是學生值周。值周屬于學校的一種管理制度,旨在通過學生參與校園日常管理和服務活動,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自我管理能力。從這些學生主動向進校園的老師問好,這一點就證明這個學校的學生培養得不錯,見到老師“執弟子之禮”,溫良恭儉讓,很好。
另外,就是分清“剪輯的視頻”與“完整的事實”。學校方面指出網友視頻存在“剪輯和斷章取義”,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提醒。短視頻時代,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個碎片化的切片,它可能放大了矛盾,忽略了老師也在車內點頭、招手回應的完整情境。如果僅憑一段幾十秒的視頻就對老師和學校進行“口誅筆伐”,肯定有失公允。輿論之下,更需要審慎和就事論事的態度,避免讓任何被討論的對象陷入百口莫辯的境地。
就學校的制度安排和真實情況來看,并不是什么“形式主義”“諂媚”,充其量,這只能算是禮儀教育過程中的錯位。這也是為什么當地教育局通報并要求整改的原因。
錯位在哪?一個是場景問題,一個是方式問題。
教育管理首先應更具“人本視角”。 學校管理者在制定任何規定時,都要站在學生和教師的角度思考。如果學校只有一個門,且無法實現人車分流,那么讓值周學生在此處向車內老師問好,本身就是存在安全隱患的。
其次就是“現場感”。有效的禮儀教育,除了要有真實、平等的基礎,更重要的是,還要有“看得見的反饋”。問候的時候隔了一個車窗,即使學生再恭敬,老師也有回應,但還是會讓人感到不適,同時也容易引發誤讀,讓人覺得這是一種不對等的關系。
可能會有人覺得吹毛求疵,但社會輿論其實也是一種補充,提醒我們反思做得不夠好的地方,甚至可以和學校形成“建設合力”,進一步優化管理細節,培育更良好的師生關系。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