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周倜 通訊員 段珂妍
天氣漸寒,萬物收藏,11月7日,正式進入今年的立冬節氣。
立冬節氣的到來標志著冬季正式開始。隨著氣溫逐漸降低,民間各種御寒養生的“經驗之談”紛紛登場,但這些口耳相傳的方法是否都科學可靠?
“立冬已至,自然界進入‘陽退陰生,寒盛陽伏’的閉藏階段。從醫學角度看,這是人體新陳代謝相對減緩、抵抗力容易下降的時期。正確的養生方式有助于固本培元,平穩過冬。”當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熊暑霖接受采訪時介紹,一些流傳甚廣的誤區需要予以糾正,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泡腳絕非水溫越高、越久越好
熊暑霖提醒,“泡腳水溫越高、時間越長越好”是在門診中經常需要向患者,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糾正的觀念。過熱的水溫和過長的浸泡時間會導致人體下肢血管過度擴張,大量血液涌向體表,造成心臟和大腦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
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過度泡腳會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心慌、胸悶、頭暈等癥狀。對于糖尿病患者,由于可能合并周圍神經病變,對溫度不敏感,極易導致無癥狀性燙傷,引發難以愈合的足部潰瘍。
“泡腳水溫應控制在40℃左右,以手背感覺溫熱不燙為宜,時間以15-20分鐘為佳,身體微微出汗即可。結束后應立即擦干雙腳,注意保暖。”熊暑霖建議。
晨練不是時間越早、空氣越好
“聞雞起舞”的傳統在冬季需要調整。很多人認為“晨練越早,空氣越好”。然而冬季日出前,不僅氣溫較低,近地面逆溫層也使得大氣污染物難以擴散,空氣質量較差。
同時,清晨是人體血壓的生理性高峰時段,加之寒冷刺激會引發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大大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的突發風險。
熊暑霖表示,冬季晨練應遵循“必待日光”的原則,建議在太陽升起后(上午9-10點后)或傍晚(下午4-5點)進行。此時氣溫回升,污染物擴散,空氣質量改善,且人體適應性更好,運動更為安全。
長時間緊閉門窗恐會積聚有害物質
值得關注的是,許多老年人習慣于在冬季緊閉門窗,但由此引發的各種不適癥狀不容忽視。
熊暑霖介紹,在密閉空間內,人員活動會導致二氧化碳濃度累積、氧氣含量下降,同時室內裝修材料、家具可能釋放的甲醛等污染物濃度升高。長期處于此種環境,會導致大腦慢性缺氧,表現為嗜睡、頭暈、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并可能刺激呼吸道,誘發或加重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
“每日應至少在午間氣溫較高時開窗通風2—3次,每次15—30分鐘,以保持室內空氣清新。”熊暑霖建議,可采用交替房間通風的方式,避免穿堂風直吹,防止感冒。
飲食養生不可盲目進補
針對民間“立冬補冬”的習俗,熊暑霖特別提醒,養生不可“盲目進補”。
“不少人認為冬季進補就是大吃滋補品,這是典型的誤區。”熊暑霖介紹,若不辨體質而盲目濫補,如氣虛者誤服滋膩之品,或陰虛者過量食用溫燥之物,非但無法補益身體,反而會加重脾胃負擔,甚至引發上火、腹脹、便秘等“補益病”。
真正的進補應遵循“虛則補之、平衡為要”的原則,建議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根據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不同體質,有針對性地選擇食材,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熊暑霖提醒,立冬養生要遵循“養藏”,不可妄動陽氣,應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同時,要避免盲目鍛煉和過度保暖等誤區,保持科學、合理、健康的養生習慣。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