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建格
胡代松的近體詩詞集《書劍行吟》(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甫一問世,便以其詩詞、書畫、鑒賞三者合一的獨特風貌,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以生活為泉,以真情為筆,以時代為背景,記錄自己的心路歷程,成功抒寫了麻辣滾燙的現代情懷,其藝術性、思想性特色極為鮮明突出。

用鮮活細節呈現生活情趣
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在其《詩論》中強調:“詩的生命在情趣。”胡代松深諳此道,他在《論詩》中直言:“文辭聲律終毫末,意趣真時品自高”,這是他創作理念的寫照,充分表達了他的審美情趣。他的詩詞根植于生活,注意捕捉細節入詩,鮮活真實,自然成趣,具有濃郁的人間煙火氣息,言之有味,聽之可愛。
他寫童年生活的《鷓鴣天·童趣》:“最憶家鄉院落東,無猜發小自來瘋。網蟬捕鳥追螢火,泅水摸魚捉甲蟲。掐藕帶,采蓮蓬。童聲稚語繞山沖。阿娘來喚何曾見,沒入連天荷葉中。”整篇是對鄉下童年生活的細節還原,有聲有色,童年的歡愉,母親的慈愛,撲面而來。
他寫在老家鄉下的生活,鄉風淳樸,記憶猶新,《鷓鴣天·醉荷》把酒言歡的“板凳竹床庭院東,邀朋喚友醉荷風。民生國計茶三盞,里短家長酒兩盅”,生活之趣,躍然紙上。《分韻得“軒”字》寫村居闃寂的夜晚生活:“村僻古風存,人來犬豕奔。稻香飄野徑,云影入清軒。春夏勤耕穡,秋冬樂捧樽。夜長無所事,燈下逗憨孫。”這些詩詞,既保持古典詩詞的凝練特征,又賦予現代生活的真實質感,讓詩詞的文學性得到升華。
用質樸語言營造詩情畫意
近體詩詞的靈魂在于詩意與意境,現代有些詩詞千人一面,語枯詞窮,意境空洞,讓人拒絕閱讀。詩情畫意營造離不開語言、修辭的構筑,意象的組合,需要反復推敲與耐心錘煉。胡代松的詩詞極少用典和生僻字,他擅用質樸的語言,表達出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思想,平易近人,耐人尋味。
他寫思念家鄉,《甲辰清明回鄉祭祖》:“游子客中遠,家山夢里尋。但期年靜好,默禱祖宗蔭。”《丁酉中秋回鄉偶感》:“碧波滾滾天邊渡,遠岫層層畫里鑲。誰道桃源無再覓,心靈安處是家鄉。”這些語言平白如話,展現出游子對家鄉的懷念,撲面而來的鄉愁,情感深沉雋永。
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呼倫貝爾之莫日根河》寫莫日根河之美,“莫日根河秀,柔藍映宇穹。一心環草甸,何用問西東”,簡潔明快,一幅壯麗的草原畫卷鋪展在讀者眼前。《參觀矮寨大橋》描繪雄偉工程,歌頌時代風采:“大橋飛架彩云邊,貫暢湘渝萬壑連。路隱雪峰千嶂里,徑旋苗寨百村前。最牛交警崖旁立,極品工人索上懸。喜見蔥蘢今日現,脫貧舊夢一朝圓。”平實質樸的語言,幾乎不加修辭的白描手法,正是元好問所稱贊的“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用細膩情感彰顯人文溫度
有人曾說:“感情是詩人天性最主要的動力之一,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歌。”胡代松對此也有充分的認知,正如他在收入本書的《近體詩亦應當擁抱時代情系人民》一文中所談到的:“詩之為詩,情之所至,發之筆端而已。”他的詩詞具有真實細膩、誠摯誠懇的情感表達,彰顯出豐富的人文溫度。
他用致敬古人、偉人的宏大敘事,抒發強烈的家國情懷,《觀看紀錄片〈走近毛澤東〉感吟》:“雖稱教員膽氣橫,鐮錘馬列挽將傾。數篇語錄平天下,一世為民曠古情。”《觀看影像話劇〈北京法源寺〉》中的“昏睡雄獅終喚醒,皆因志士殉黎民”則抒寫對歷史上仁人志士的敬佩之情,拳拳報國之心清晰可見。《悼袁老》寫袁隆平先生窮盡一生研究雜交水稻,形象樸素而偉岸,體現詩人的敬仰之情:“草帽芒鞋素汗巾,分明鄉野老農人。但求百姓三餐飽,覓得嘉禾一夢真。步履匆忙輕富貴,襟懷坦蕩樂清貧。英魂歸去山河慟,忍顧星城熱淚頻。”
作為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詩人,他也有不乏抒發個人情緒的詩詞,《偶感》中“欲述無尋處,甘為水上鷗”,《詠蟬》里“不戀安閑所,唯求自在身”,《丁酉中秋桃花源行二首》寫“只要心中存凈念,人生無處不桃源”,這些個體生命體驗的詩詞詩句,透露出一種對人生的透徹感悟。
用直白表達緊扣時代足音
胡代松自覺賡續“詩言志”傳統,他的詩詞主題鮮明,思想性強,充滿深邃的理性思考,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他傾力優秀文化傳承,在《岳麓賞楓》里對湖湘文化守正創新大加禮贊:“湘江北去余波遠,吾道南來正日中。”他本是一介書生,投筆從戎,金戈鐵馬,壯懷激烈,在軍隊系統工作了數十年,這在他的詩詞里自然也留下深深的痕跡。《從軍記懷二首》:“書生何幸帶吳鉤,彈劍吟詩歲月稠。”《憶江南·平生愿》:“平生愿,塞上展雄姿。攜筆從戎提勁旅,吟詩仗劍取仇魁。談笑凱歌回。”《唐多令·楓落古桐黃》里豪情萬丈:“書劍覓擔當,長歌作楚狂。”這些詩句盡顯報國之志。
他借古喻今,在《聽中央黨校教授講授〈資治通鑒〉與為政之道詠司馬光》里感慨萬千:“磊落胸襟未染塵,六經淹貫著齊身。砸缸故事傳千載,通史煌煌少問津。”透過古人故事的隱喻,引導讀者進行歷史與現實的深層思考,期望達成“資治通鑒”“以史為鑒”的良性效果。他帶著“書劍”“行吟”的詩詞完美地與時代足音同頻共振。
(本欄目由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協辦)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