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幾天兩登國家平臺,長沙分享智能建造協同發展經驗
長沙智能建造重塑城市“筋骨”
長沙晚報11月6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嘉)10月28日,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在重慶舉行,在建筑綠色低碳技術專題圓桌論壇上,長沙分享了在裝配式智能建造領域的先進經驗與卓越成果;11月5日,在北京召開的2025年度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與產業化工作座談會上,長沙再一次作了“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經驗分享。
構筑“四梁八柱”數字基座
長沙智造連獲“國考”優秀
建筑業是城市發展的“骨骼”與“肌肉”,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正是推動其內涵式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作為全國首批智能建造試點城市,長沙創新構建了 “智能建造·四梁八柱一底座”
總體發展框架,從發展戰略、建造模式、產業體系、保障機制四個維度系統推進。
試點期間,長沙22項創新舉措入選住建部可復制經驗清單,連續兩年獲評“優秀”,奠定了扎實的工作基礎。
長沙運用“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理念推動建筑行業工業化轉型,通過創新實踐“(BIM+M)+EPC”新型建造管理模式,將房屋作為工業化產品全鏈條統籌,實現設計、生產、施工、運維一體化協同。政策上率先將裝配式部品部件生產企業納入招投標主體,從源頭提升工程質量和效率。
長沙在工程建設領域深度應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打造了以“BIM+裝配式”為核心、逐級遞進的五大應用場景(1.0至5.0級)。該體系通過智能生產、智能施工、智慧運維到城市運營的“四級賦能”,最終實現了“一模到底”的全過程數字化管理,讓建筑從藍圖到運營“有模有樣”。
平臺“拆墻”普惠中小微
產業鏈閉環加速“組團出海”
針對行業特點,長沙著力構建通用性、普惠性、市場性的數智技術平臺,以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目前,已涌現出設計環節的華陽國際“BIM正向設計協同平臺”、生產環節的三一筑工“柔性智能生產平臺”、施工環節的五礦二十三冶“數字工地管理平臺”、采購環節的湖南建投“產業互聯網平臺”等一批成熟平臺,推動全行業智能化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依托“工程機械之都”和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的產業基礎,長沙擁有13個國家級產業基地和上千家產業鏈企業。2024年全市智能建造總產值達1800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2000億元,較2023年實現翻番,這其中,智能裝備占比約33%、智能施工占比約40%、生產占比約17%、設計占比約4%,其余占比約6%,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閉環,產業集聚效應加速顯現。
與此同時,通過“聯合艦隊”抱團出海、“借船出?!钡饶J酵卣购M鈽I務,湖南建投、三一重工、遠大可建等企業已成功將業務拓展至印尼、沙特、韓國等“一帶一路”市場,實現了產業能力的國際化延伸。
“數字工匠”與“機器人”共舞
示范項目上演“效率革命”
長沙通過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培養體系,為產業變革注入持續動力。全市實施“211”數字人才培訓工程,依托14家培育基地,每年面向BIM建模、平臺運維、智能設備與建筑機器人操作等新興職業培訓超1000人,同時組建140余人的專家智囊團,推動7所高校開設智能建造專業,形成了從產業工人到專業人才的多層次培養格局。
據了解,長沙以裝配式建筑為載體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已打造34個示范項目,技術賦能成果顯著。
天悅保障房項目全過程應用BIM技術,助力工期提前50余天,工效大幅提升;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項目通過傳感器實時監測混凝土的攪拌時間、溫度、濕度等參數,從源頭保障構件質量,極大提升了施工安全性與質量穩定性;湖大科創港校區項目依托激光定位與智能傳感技術,讓建筑機器人以“毫米級”超高精度開展工作。
通過場景打造、技術創新與人才培育的協同發力,智能建造正在重塑建筑行業生態,為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高地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安全、質量、效率的全面提升。
面向“十五五”,《長沙市“十五五”智能建造產業、技術、人才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決心將智能建造推向新高度,并計劃通過培育龍頭、拓展應用等路徑,力爭2030年產值突破5000億元。
聚焦數智科技、綠建新材、智能裝備等八大領域,長沙將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481”技術體系,并通過“揭榜掛帥”機制打造一批數字通用平臺,同時加快建設現代化人才發展新格局。
長沙市住建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躍先表示,長沙將始終“以技術創新為舟、以合作共贏為槳”,把智能建造的“中國方案”做實做強,駛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為全球城市轉型貢獻長沙智慧。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長沙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