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伴導讀】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在信息爆炸與變革交織的時代,“記者”這個身份,意味著什么?
是理想的圣殿、堅毅的堅守,還是閃亮的過往?
今天,湘伴君邀請到6名同行者,他們是在行業內摸爬滾打的一線記者、對未來職業充滿向往的新聞傳播專業學子,以及曾經是記者、現在換一種身份繼續發聲的新傳專業教師。

他們中,有以主創作品《本臺報道,本臺被淹》獲得第35屆中國新聞獎的岳陽市平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怡心;
有采訪過東京奧運會、北京冬奧會、巴黎奧運會,被稱為“三奧記者”的湖南日報記者蔡矜宜;
有用“一袋大米講述中非故事”斬獲第十二屆全國“好記者講好故事”大賽全國十佳選手榮譽的三湘都市報記者曾冠霖;
有長沙學院馬欄山新媒體學院新聞系主任、原湖南電臺記者朱珊;
還有湖南大學大二學生、湖南日報“青春合伙人”學生記者李怡萱,以及長沙理工大學融媒體中心學生記者團成員、大三學生韓然。
在他們的答案里,我們試圖找尋“記者”這兩個字在今天的意涵。
初心·誤解
為什么想要成為記者?
或許是年少看電視時的偶然一瞥
人生的齒輪便開始轉動
長沙學院教師朱珊:
很想做電視里拿話筒的那個人,16歲念高一那年決定學新聞、做記者。
2015年11月8日,朱珊在湖南省山地運動會現場采訪。或許是一個“社?!睂Α盎ɑㄊ澜纭钡目释?/span>
長沙理工大學學生韓然:
能在采訪過程中不斷遇見“他人”,會前往不同的地方,在探索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
韓然在長沙理工大學子弟學校拍攝“開學第一天”。
也或許是對記錄時代變遷
見證社會進步的執念
三湘都市報記者曾冠霖:
擁有第一現場“見證者”的“特權”。當重大事件發生時,我們不是旁觀者,而是沖在第一線的“記錄者”。那種“用鏡頭和筆尖記錄時代”的使命感,是其他職業無法替代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真實、有深度的報道更顯珍貴。
湖南日報記者蔡矜宜:
等我到80歲老到掉牙了,身邊年輕的朋友、自己的兒孫們還能津津有味聽我講當記者時見證的新聞大場面、大事件,想象這樣的畫面,還蠻酷的。
巴黎奧運會攀巖賽場,蔡矜宜(前排右二)在混采區采訪速度攀巖銀牌獲得者、湖南運動員鄧麗娟。但在此之前
一些“誤解”總是在所難免
湖南日報記者蔡矜宜:
作為一名體育記者,我聽到最多的是:“真羨慕!又能出去玩了,還能免費看比賽?!笨倳屛矣悬c哭笑不得。背后的酸甜苦辣很難訴說,所以我選擇干脆接受這樣的“誤解”,讓自己苦中作樂吧。
湖南大學學生李怡萱:
很多人聽到記者的第一反應或許是“戰地記者”。其實記者的類型與工作內容都是多元的,更多時候是在平凡中尋找真相,用報道帶讀者看見更廣闊的真實。
李怡萱(右一)在采訪。變革·堅守
短視頻?AI?脫口秀?演情景???
智媒浪潮滾滾而來
記者要更新哪些“技能庫”
才能跟上這個時代?
湖南日報記者蔡矜宜:
視頻拍攝和制作技能尤為重要。作為一名文字記者,過去最重要的技能一定是采寫能力。進入智媒時代,一手的現場視頻往往比文字報道更有傳播度。
湖南大學學生李怡萱:
使用AIGC工具的能力。未來已來,技術正在重塑內容形態,今天的記者更需要善用生成式人工智能,高效地完成內容的創作與傳播。
然而,總是有一些東西
是再強大的技術也替代不了的
長沙理工大學學生韓然:
面對網絡鋪天蓋地的信息,增強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找到真實消息的技能尤其重要。
平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怡心:
AI永遠無法替代記者的情感表達。我們應該學會用短視頻語言吸引流量,但新聞不能只有流量。
在這樣的堅守下
總有一些職業中的“高光時刻”
一直鼓勵著我們前進
平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怡心:
當平江縣融媒體中心一樓被洪水淹沒,同事們堅守在一線,搭建臨時辦公點。等待救援時,大家打著唯一能亮的應急燈,中心副主任鐘建武舉著快要斷電的手機,我在一樓被淹的樓梯間,完成了“本臺報道,本臺被淹”的現場報道。
湖南日報記者蔡矜宜:
今年湖南成功申辦2029年全運會。記者節這天,我正啟程邁上粵港澳“十五運”報道征程,并將見證湖南作為下一屆東道主在閉幕式上的接旗過程。屆時,全運會將正式進入“湖南時間”。雖然是還未發生的“高光時刻”,但對記者而言,未知的和即將發生的,是永遠最令人著迷的時刻!
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湖南記者采訪團。職業·志業
記者這份職業
始終承載著諸多使命和挑戰
未來,記者會變成什么樣呢?
平江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陳怡心:
未來的記者應該成為全能記錄者。
陳怡心。三湘都市報記者曾冠霖:
未來,記者不再是單純的“記錄者”,而是“技術+人文”的融合者。會用AI做數據挖掘,會用VR做沉浸式報道,但核心永遠是“人”的溫度和思考,正如我們常說的,“機器能計算,但人能共情”。
記者還會成為“數字時代的擺渡人”,在信息洪流中,幫人們找到“有意義的真實”。
曾冠霖在非洲塞內加爾采訪。這份對職業的追求
早已化成志業
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長沙學院教師朱珊:
離開媒體到了高校,依然保留了閱讀權威媒體信息、政府工作報告等習慣,現在的崗位要求是跟之前是一脈相承的。
2024年5月27日,朱珊送別經自己指導畢業設計的長沙學院21級新聞專業7名學生。三湘都市報記者曾冠霖:
職業習慣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現在逛菜市場會不自覺觀察攤販的電子秤是否合規,看到路燈壞掉會聯想到市政管理,刷到短視頻會分析其傳播邏輯,甚至陪家人看病都會觀察醫院流程是否合理。家人說我是“行走的記者”,但我覺得對世界保持好奇,對細節保持敬畏很重要。
時代在變,媒介在變
故事的講述方式也在變
但總有一種力量
驅使著記者穿過洪水,奔赴賽場
凝視細節,叩問真相
這份力量
源自“記者”二字背后
永不改變的初心和堅守
今天是記者節
愿所有在路上的記錄者們
筆鋒不鈍,腳步不息
責編:劉暢暢
一審:劉暢暢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湘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