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蔣睿
身著藍色馬甲,拎著出診包,騎上電動車,穿行在湘潭市雨湖區昭潭街道的街巷里。這是昭潭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劉彥博的日常。11月5日,劉彥博來到富民城社區劉冬元老人家中,為他更換導尿管。
87歲的劉冬元,是一名嚴重前列腺增生患者,長期受排尿困難困擾。劉冬元說:“以前每個月最發愁的就是去醫院更換導尿管。每次都得提前預約、排隊等候,推著輪椅上下出租車,在醫院一待就是大半天,自己受累,家里人也折騰。”
2023年12月,劉冬元簽約家庭醫生服務后,劉彥博每月定期上門為老人更換導尿管。此外,劉彥博還為老人測量血壓,仔細詢問近期身體狀況,記錄健康數據。
“不用奔波,不用排隊,在家就能享受到專業的醫療服務。”劉冬元說。
雨湖區衛生健康局黨委書記、局長劉曉紅介紹,該區已組建196支家庭醫生團隊,全區老年人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人群簽約人數達12.16萬人,重點人群簽約率80.24%。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2024年度省級績效評價中排名第一。
“小病找家庭醫生,大病可以轉診至上級醫院。”劉彥博說。10月底,富民城社區一名90多歲的老人突發胸悶、氣短癥狀。由于情況不樂觀,劉彥博立即聯系聯點醫院——湘潭市第二人民醫院轉診治療。“待病情穩定后,可轉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康復治療。”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指出:“加快建設健康中國,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家庭醫生與市級醫院高效順暢的“雙向轉診”模式,不僅把優質醫療服務送進了偏遠地區和不便出門的居民家中,也為急重癥等重點人群搭建起一條直通上級醫院的健康“快速路”。該模式是雨湖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破解基層醫療機構“邊緣化”困局的一個縮影。
雨湖區按照湘潭市委、市政府“把一個區域當一個醫院來打造”的區域醫療衛生規劃理念,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以精準分級診療為目標,全區15家基層醫療機構與多家二級以上醫院聯動,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資源互濟、有序轉診的“矩陣式醫聯體”,打通了跨機構轉診壁壘。
“矩陣式醫聯體不僅暢通診療渠道,還帶動基層診療技術規范化提升、醫護人員專業能力成長。”雨湖區長城鄉衛生院副院長周水明介紹,最初,市二醫院安排由10多名專家組成的團隊下沉到長城鄉衛生院,全部參與到家庭醫生服務團隊。
市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李鑫已駐守長城鄉衛生院近3年,針對鄉鎮慢性病患者較多的問題,對基層醫生開展規范化管理培訓,指導合理用藥,解決對疾病認識不足及用藥誤區等問題。
“長城鄉衛生院的李文娟是我手把手帶的徒弟,這兩年診療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多時候能獨當一面。”李鑫說。
市二醫院還為長城鄉衛生院積極爭取醫保政策。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二級醫院專家服務,花費按一級醫院的收費標準、且按照衛生院政策報銷,門診和住院均次費用僅為市級公立醫院平均費用的一半。
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增強,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得到有效減輕。從2022年到2024年,雨湖區基層診療量占比由44.38%提升至67.48%,與此同時,群眾看病就醫的門診、住院均次費用3年內分別下降12.86%、7.23%。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