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11月5日訊(通訊員 羅上凱 李小華)近日,第四屆全國核物理及核數據中的機器學習應用研討會在南華大學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煥喬,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馬余剛,以及來自國內外80所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近300名專家學者參會。

開幕式上,南華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王利華簡要介紹了南華大學的辦學歷史,以及“十四五”期間學校在核領域人才培養、科研攻關、學科建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亮點成果,希望通過此次研討會,搭建起核物理與機器學習交叉領域的深度交流平臺,讓各位專家學者充分分享前沿成果、碰撞思想火花,推動更多創新合作落地,助力我國核科技與人工智能融合發展邁向新臺階。
張煥喬院士回顧我國核物理研究發展歷程,指出機器學習為該領域帶來重要發展機遇。馬余剛院士強調,核物理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深刻變革研究范式,期待會議推動交叉領域實現新突破。主辦方代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英遜在致辭中感謝南華大學的周密承辦安排,并對參會專家學者表示誠摯歡迎。
本次研討會為期三天,設講習班、學術報告、海報展示、優秀海報評選、學術委員會會議等活動,共呈現39場高水平學術報告、24幅高質量海報,內容涵蓋核結構理論與模型、核數據計算與分析、核技術應用等方向。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周凱教授作《High Energy Nuclear Physics meets Discriminative and Generative AI》大會報告,引發與會專家熱烈提問討論。海報展示環節,專家學者認真點評成果亮點與不足。

講習班上,南華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于濤介紹南華大學辦學歷史及核學科發展情況。張煥喬院士強調,將機器學習引入核科學研究,能提升海量核數據處理與物理規律挖掘能力,有望催生新發現、破解核能發展關鍵瓶頸,并對學員寄予殷切期望。張英遜研究員介紹講習班初衷與目標,希望學員加強學習、將機器學習應用于自身研究。華中師范大學龐龍剛教授、中山大學張振教授、浙江大學鐘先平教授,圍繞機器學習的數學物理基礎、實際操作及在核領域的應用授課。
研討會為授課專家和大會特邀報告人頒發聘書。經評審,黃一鳴、范茵、楊國浩、張子嘯、方舟、趙柏凱6名同學獲優秀海報獎。
全國核物理及核數據中的機器學習應用研討會由中國核物理學會、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聯合舉辦,目前已經舉辦四屆,已成為核領域的一個重要學術交流平臺,在推動我國核科技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創新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責編:伍鏌
一審:伍鏌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