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斗沖社區開展“燃情篝火·共舞民族風”活動,居民在跳竹竿舞。
本文配圖均為蔡奕 攝(湖南圖片庫)

七斗沖社區長者食堂正式開業當天,苗族燈盞窩、黃辣子等特色美食新鮮出爐。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廖義剛 張永瓊 通訊員 羅金鵬 余姣
10月30日,氣溫驟降,記者在株洲市蘆淞區楓溪街道七斗沖社區“紅石榴之家·幸福時光長者食堂”感受到濃濃暖意。中午12時許,一群身著民族服飾的老人排隊取餐,其樂融融。
“在小區就能吃到家鄉特色菜,以前是不敢想的。”苗族老人龍奶奶說,在長者食堂,不僅能吃到本民族美食,還能品嘗到其他民族的特色菜肴。
【時代命題】
多民族聚居區老人如何“吃好飯”
七斗沖社區地處株洲市城郊,總人口4100余人,60歲以上老人1500余人。社區有少數民族居民307人,涵蓋土家族、苗族、侗族、瑤族、布依族、回族、壯族等,其中以苗族和土家族居多。
一個城郊小區,為何成為多民族聚居社區?
原來,該社區居民主要是原國營五三機械廠的職工。30多年前,國營五三機械廠從懷化沅陵縣整體搬遷至株洲七斗沖,不少職工是少數民族。由此,七斗沖社區成為株洲市最大的多民族聚居社區之一。
2004年,國營五三機械廠破產改制。20多年過去了,這些職工大多已退休,他們的兒女不少在外地工作,老人們如何“吃好飯”的問題日益突出。
“苗族偏愛酸辣,土家族喜食臘味,侗族習慣糯食,這些不同飲食傳統使得普通食堂難以兼顧所有老人的需求。部分老人因口味不合或食材不便采購,長期飲食單一,甚至影響健康。”七斗沖社區黨委書記、主任肖張蘭告訴記者。
由于各民族飲食習慣差異顯著,不少老人面臨“做飯難、吃飯難”的問題。
【政府作答】
開辦民族融合長者食堂
2023年底,七斗沖社區一次居民議事會上,苗族居民代表向德志提議:“很多老人做不了飯,口味上又有各自民族獨特的習慣,咱們能不能想想辦法?”
這個建議引起共鳴。議事會充分討論后決定,開辦一個兼顧多民族飲食習慣的長者食堂。
社區迅速整合資源,免費提供場地和廚具餐具,聘請廚藝精湛的苗族大姐作為食堂主理人。民政部門根據《株洲市“幸福食光”長者餐廳實施方案》,撥付3萬元建設補貼。
2024年4月,七斗沖社區“紅石榴之家·幸福時光長者食堂”開業。瑤族三色米飯、土家族臘肉、苗族燈盞窩等特色美食香氣撲鼻,食堂墻上懸掛著各民族特色服飾,桌上擺放著土家族小背簍等手工藝品。開業當天,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居民,跳起竹竿舞,唱起歡快民歌。
“五菜一湯,70歲以上老人10元一餐,70歲以下15元一餐,提供上門送餐服務。”肖張蘭介紹,食堂每周有3到4天提供少數民族特色菜,并建立微信群方便老人點餐。
一年多來,食堂送餐服務風雨無阻。廚師和社區干部成了“外賣員”,將熱乎乎的飯菜準時送到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中。
社區積極對接各民族居民,了解其飲食禁忌與偏好,制定輪換菜單,確保不同民族老人都能吃到符合本民族習慣的菜肴。
“三月三是壯族的重要節日,我和食堂主理人一起做了很多五色糯米飯,跟大伙一起分享。”壯族居民石鳳權說。
“具有濃厚民族元素的長者食堂,在全省是首家。”蘆淞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南省民族工作“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近年來,七斗沖社區通過創辦民族融合長者食堂,創立團結詩文社,開展“民族文化、民族工藝”活動,打造“紅石榴”民族團結品牌等一系列創新舉措,構建了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良好社區環境,先后獲評“湖南省同心社區示范點”“湖南省民族團結示范社區”。
【百姓評卷】
“希望食堂能一直開下去”
10月30日中午,剛到飯點,不少老人結伴而來,一邊享用可口飯菜,一邊嘮家常。
“有時想去食堂吃飯,會提前跟主廚溝通,請他們做牛羊肉,食堂很快就會安排。”回族居民楊勇說。
“很多特色菜的原料,都是老人找家鄉的親戚朋友寄來的。吃著家鄉的食材,老人們緩解了思鄉之情,我們看著也開心。”剛給社區老人送完餐的主廚鄭六也告訴記者。
“懷化老家的親戚讓長途大巴司機捎來了山里的樅菌,非常新鮮,一早我就請食堂師傅幫忙炒上了。”土家族居民向明華開心地說。
七斗沖社區長者食堂開辦后,居民積極參與食堂運營。“燈盞窩是沅陵傳統美食,食堂頭一天晚上就開始準備,社區老人也帶著家里的廚具來幫忙,指導食堂師傅烹制。”苗族大姐向梅說,這一口油炸小吃,勾起了她的童年回憶。
如今,七斗沖社區長者食堂遠近聞名,不少周邊務工人員經常到食堂用餐。“和社區老人聊天得知這里有食堂,我們就過來了。這里不僅價格實惠,還能品嘗到各種民族菜肴,太好了!”從事砂石場耐磨件加工的孫小海說。
“希望食堂能進一步擴大餐位面積,增加特色菜品,一直開下去。”最早提議建民族融合食堂的苗族老人向德志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肖張蘭介紹,社區正積極向民政部門申報60歲以上老年人就餐補貼,計劃新建基礎設施,拓展經營方式,增強食堂自我循環能力。
“食堂不僅能吃飯,還是我和老朋友的活動中心。”食堂樓上的活動室里,劉建根老人揮動乒乓球拍,和老友“激戰”正酣。“吃完飯后,老伙計們在樓上打球、跳舞、練字,幸福感滿滿。”苗族老人張曉紅說。
“社區還組織了幸福鄰里節、民族手工作品展、篝火晚會、打糍粑等活動,讓大家真切感受到‘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濃厚氛圍。”壯族居民石鳳權深有感觸地說。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