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楊元崇 郭朵朵
鑼聲震,鼓點急。11月8日上午,細雨中的龍山縣苗兒灘鎮惹巴拉景區迎來了一場非遺盛宴。第四屆湘西旅發大會非遺展演在此啟幕,激昂的擺手鑼鼓聲穿透雨幕,點燃了整個土家山寨的熱情。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鮮明的文化符號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直以來,湘西州大力推動擺手舞的傳承與保護,不斷推陳出新,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出圈”。
在惹巴拉擺手堂,上百名游客與當地村民攜手圍成一個大圓圈,隨著鼓點歡快起舞。土家兒女們在全身各部位肌肉的協調配合下,通過扭、轉、屈、蹲等動作組合,生動再現著挖土、撒種、薅草等農耕場景。
“舍巴嗬!”隨著領舞師傅一聲號令,舞陣瞬間活躍起來。“挖土要彎腰,撒種要揚手,薅草要側身。”擺手舞傳承人一邊解說每個動作的農耕淵源,一邊示范要領,“雙手要像風吹稻浪般擺動,膝蓋微屈,腳步要穩扎。”來自廣東的游客林志遠學得格外用心:“原來看村民跳覺得簡單,親身體驗才發現每個動作都暗藏門道。”
擺手舞擺姿流暢、自然大方。動作特點是“順拐、屈膝、顫動、下沉”,甩同邊手、走同邊腳是區別于其他舞蹈的最主要特征。其間有鑼鼓伴奏和擺手歌穿唱,是歌樂舞渾然一體的民間藝術。
該村人人會跳擺手舞。每逢喜慶節日,惹巴拉的男女老少齊聚擺手堂,跳起擺手舞。隨著“土家探源之旅”精品線路的開發,常態化的擺手舞體驗活動讓游客平均停留時間延長了近兩小時,實現了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結合,守住了文化根脈,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