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徐典波 通訊員 李普林 余洪均
初冬時節,氣溫驟降,平江縣加義鎮義口村的無土天麻栽培廠房內卻溫暖如春。整齊排列的培育架上,一顆顆天麻種苗在恒溫恒濕的環境中成長,仿若一顆顆深藏的“金疙瘩”。
“天氣變化,這個基質濕度合適不?”義口村黨支部書記喻跳如用指尖捻起一把栽培料,轉頭向“田間課堂”授課教師李穩順請教。李穩順胸有成竹地說:“這個蠻好!入冬后,要特別注意濕度的把控。”
就在幾天前,喻跳如在加義鎮黨委黨校的“共富課堂”里,和幾十位村支書、黨員骨干一起,學習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筆記本上“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這句話下面,被他畫上著重號。
“過去總說‘綠水青山’,可就是找不到變成‘金山銀山’的路子。”課間交流時,喻跳如介紹,“共富課堂”就像及時雨,讓村民的致富思路變寬了。義口村探索無土天麻種植,不占良田,一年兩收,效益遠超傳統作物。
義口村無土天麻試種成功的消息隨即傳開,在“共富課堂”微信交流群里引發熱議。目前,平江縣有37個村踴躍報名,準備首批跟進,規劃種植無土天麻。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三農”工作指明方向。在平江,如何將鄉村全面振興藍圖轉化為鄉村實踐的生動圖景?平江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全面推行“黨建聯建·產業聯盟”模式,將“共富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分散的村莊“握指成拳”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浯口鎮田湖村的白玉絲瓜基地,連片溫室大棚綠意盎然。“往年這時候早就歇了,現在加入產業聯盟,冬春茬絲瓜價格能翻一番。”種植大戶江涌泉的言語中滿是干勁。由田湖村黨支部牽頭,聯合周邊10個村成立絲瓜產業聯盟,統一技術、標準和品牌,帶動村集體和農戶穩定增收。
余坪鎮余坪社區,由平江縣駐外流動黨員黨組織與家鄉黨組織共建的黨建聯建產業基地內,機器轟鳴奏響“共富曲”。“帶娃、掙錢兩不誤,每月3000多元收入穩了。”就近打工的村民吳衛衛告訴記者,通過“一企聯一村”,企業解決用工難題,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目前這樣的基地(車間)在平江已建成超100個。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平江地道的紅薯粉……”冬日的南江鎮橋東村,“幕阜鄉味”直播間人氣持續火爆。曾經藏在深閨的土特產,如今搭上“直播快車”飛向全國,倒逼著產業標準化和品牌化升級。
平江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平江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深化“黨建+”發展模式,強化“造血”功能,讓鄉村振興畫卷越繪越美。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