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華生前工作照。曹高林 攝(湖南圖片庫)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家璇
11月9日,是郴州日報社編委、主任記者黃華的55歲生日。同事們早早約好,當天要給她一個驚喜——這是她提交退休報告后的第一個生日。
然而,那個梳著蓬松羊毛卷、笑聲清亮的“黃姐”,卻沒有等到這場聚會。兩周多前,10月20日,這位堅守新聞戰線33年的老報人,突發疾病,倒在了她摯愛的新聞崗位上。
腳下有泥,筆下有光
認識黃華的人,都記得她那頭蓬松的短發,走起路來,好像風中的蒲公英。可這朵蒲公英的根,卻扎得比誰都深。
十八年前,在臨武縣龍歸坪村采風時,飯桌上有人無意間提起:“咱村的村‘兩委’,可是六個先后當過支書的人組成的。”
一桌人聽著稀奇,笑笑就過。唯獨黃華放下筷子,眼睛一亮:“六個支書?他們是怎么合作的?”
一頓午飯,變成了采訪現場。當其他人去采風賞景時,她拉住村干部:“走,帶我去見見這六位支書。”
這一去,就是兩天兩夜。黃華跟著老支書們走田埂、訪農家,筆記本上記得密密麻麻。她發現,六位支書各有所長:德高望重的管財務,耿直善言的做調解,頭腦靈活的抓經濟……他們在工作上有過激烈爭論,但最終總能以“是否有利于村子發展”達成一致。
帶著感動,黃華連夜寫成《六位支書一臺戲》長篇通訊,在郴州日報刊發,并很快引發轟動效應——《求是》雜志跟進,龍歸坪村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成了全國基層黨建的典型。當地建起以“六位支書一臺戲”命名的展覽館,邀請黃華作為特約嘉賓剪彩。
腳下有泥,筆下有光。2012年,同樣的新聞敏感,讓她在臨武縣小灣村再次捕捉到閃光點。
走進村委會,她的目光立刻被財務公示欄吸引。幾個村民正圍坐登記,她湊過去一問。
“記工分哩。”村民頭也不抬,“村干部的工資都在一個卡里,干多少活,拿多少錢,我們說了算,有點像‘村紀委’。”
黃華跟著“村紀委”成員走訪,聽他們講述連夜上山蹲守盜砍樹木者的驚險;了解成員們如何查詢冰災救濟款去向、消除村民疑慮。
“有了‘村紀委’,我們真的很放心。”村民拉著她的手說。《小灣有個“村紀委”》由此榮獲2012年度湖南省新聞獎市州好新聞一等獎、2012年度湖南省好新聞三等獎。
“用力做,只能合格;用心做,才能優秀。”這種對“腳力”的堅持,貫穿了黃華33年的職業生涯。科班出身,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的她,把“用心做報人”的誓言熬成了歲月里的星光。
斯人如虹,燈火長傳
夜班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報紙是需要堅守的陣地。黃華便是這“戰場”上的指揮官。她的桌上,永遠堆著厚厚的稿件,凌晨兩三點下班成了常態。
親切的“黃姐”,對新聞業務可從不含糊,年輕編輯張倩佳深有體會。每次畫版,黃華心中早有定稿,卻總讓年輕人先嘗試。“她要看我們是否真的思考了。”即便方案青澀,她也從不直接否定,而是指著屏幕輕聲提醒。
“她會和我們一起追《脫口秀大會》,聊最新段子。在她看來,一名優秀的記者要保持對時代變化的敏銳。”黃華的“徒弟”、郴州日報社記者唐思思說。
黃華身影過處,自有一番精氣神。她笑起來,聲音朗朗,整個樓層都亮堂起來。這份對生活的熱愛,也化作了對他人的細膩關懷。大夜班后,總會拎著熱騰騰的包子饅頭出現,像一位等待孩子下晚自習的母親。
培養年輕人,黃華從不要求在徒弟稿上署名,卻默默把好稿子推去評獎;年輕人出了錯,她先一步找領導溝通,回頭溫聲說:“別背包袱,繼續用心用情寫。”
“她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卻把最細的牽掛留給了我們。”張倩佳翻看手機里那條語音,黃華的聲音依舊溫暖:“佳佳,最近忙,沒顧上問你。工作上、生活上,有困難一定要跟我說……”
那時,黃華已提交退休報告,興致勃勃地規劃著新生活:要好好陪孫子成長,要常回報社坐坐,要把日子過成詩。
然而,今年10月19日23時,她仍在為一篇稿子守夜。“夜班是辛苦,但更是責任。”她對電話那頭的記者陳衛說:“別急,我等你。”
如今,報社三樓那間辦公室的燈沒有再亮起。但它的光,卻仿佛落在了更多的地方——它落在小編屏息打磨的標題里,融在記者沾滿泥土的鞋底上。
生命有時,燈火長傳。黃華曾在業務自傳中寫道:“我愿是那早起的晨曦,為我所鐘愛的新聞事業的萬道金光奉獻我的光彩。”
如今,她真的化作了晨曦。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