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劉樂 見習記者 范思璇
在創新創業的時代浪潮中,湖南正將創業孵化基地作為關鍵支點,著力破解大學生創業從“想法”到“實體”的難題。目前,全省建成各類孵化基地419家,在孵大學生創業項目2928個。
孵化基地如何托舉大學生創業夢想,助力突破從0到1的成長瓶頸?11月4日,記者走進長沙經開區滿天星三一眾創基地和拓維信息Talkweb House科創孵化平臺,探尋答案。
“菜單式”服務,滿足初創者剛需
“對于大學生創業者來說,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而湖南便是一片沃土。”湖南大學在讀博士、長沙凝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鎵睿這樣說道。他的公司,正是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三一眾創的入駐企業之一。
三一眾創基地23層的公共區域,陳列著多家入駐企業的產品擺設,從精密零部件到智能硬件,成為展示成果、接待客戶的一扇窗口。
入口處設有展示板,清楚標示入駐企業名單及公司資質認定類別。工作人員表示,上面的內容會定期進行更新。這也從側面展現了基地內部孵化生態的活力。
據湖南三一眾創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廷介紹,作為孵化平臺,三一眾創每年舉辦超過40場創業活動,內容涵蓋從企業初期的商業計劃打磨、市場分析,到不同發展階段的定制化輔導,基本覆蓋企業成長全周期。
“依托這個平臺,不僅能獲得專業的政策解讀、法律咨詢,還吸引了不少媒體報道,大大增加了企業曝光度。”湖南云聯互動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鵬坦言,加入三一眾創后,平臺提供的全方位對接服務,讓他少走了很多彎路。
直面挑戰,跨越成長障礙
創業路上,來自產品、資金、市場與團隊的挑戰隨時可能出現,是大學生創業者普遍需要跨越的障礙。在這些關鍵階段,創業孵化基地的支持尤為重要。
李鎵睿對此深有體會。他所創立的公司專注于混凝土降碳劑研發,雖具備技術優勢,發展過程卻非一帆風順。“2022年是最困難的階段,融資接近用完,產品推廣不暢,連工資發放都面臨壓力,幾乎難以為繼。”他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2023年新一代混凝土降碳劑的推出,以及2025年入駐三一眾創基地并獲“滿天星計劃”支持。“入駐不僅帶來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市場通道,讓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真實的應用場景。”李鎵睿表示。目前,其產品已應用于多個重點工程,累計實現碳減排12萬噸,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
在專業指導方面,三一重工董事長向文波作為創業導師,為李鎵睿的公司提供戰略建議,并協助對接三一集團等產業資源。
同為創業導師的林濤,擁有7年創業經歷,熟悉技術、市場、經營等環節風險。他指出,大學生創業的短板主要集中在經營經驗不足、市場把握不準等方面,但他們創意豐富、學習能力強。
依托導師團隊的專業經驗,三一眾創基地為創業項目提供多維度支持,既協助梳理項目思路、識別優勢與不足,也針對具體問題開展一對一或集中式培訓。
垂直孵化,激發產業新動能
在提供基礎性服務的同時,湖南正積極推動由龍頭企業主導的專業化垂直孵化,促進創新項目與區域重點產業深度融合。
三一眾創基地依托三一重工的產業資源,將孵化方向聚焦于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與主業協同的領域。通過提供產業鏈資源、資本市場資源、政府及社會資源的“三個對接”服務,以及“產品優先用、項目優先投、資源優先供”的“三優先”政策,幫助入駐企業融入產業鏈生態。
2018年成立于三一眾創基地的長沙中金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由原三一重工技術專家團隊創建,專注于高端廢鋼加工裝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中金裝備總經理林濤介紹,通過孵化平臺可直接鏈接產業鏈需求。短短數年,該公司發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并入選上市后備企業。
9年來,三一眾創累計培育企業550家,其中62家為本土培育的高新技術企業,近三年入駐企業稅收貢獻超3億元,形成“孵化—投資—培育—壯大”的良性循環。
而在人工智能與鴻蒙生態等領域,拓維信息作為華為“鯤鵬/昇騰AI/海思+大模型+鴻蒙”軟硬一體全方位戰略合作伙伴,攜手在湖南孵化了多家IT科技企業,包括開鴻智谷、湘江鯤鵬,覆蓋操作系統基礎軟件、智能計算硬件等國產化技術領域,能夠為入駐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和產業生態資源。
從這些年的實踐來看,專業化垂直孵化模式不僅提升了創業成功率,也為湖南重點產業的補鏈與強鏈注入了創新活力,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帶來持續動能。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