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
我是一名高職學生,班里有個同學很受大家歡迎,身上有種“不自覺想讓人靠近的魔力”。他總能在合適的時機說恰當的話,經常幫助同學,卻不讓人感到負擔。他并不總是那種陽光積極的狀態,有時也會低落,讓人覺得很真實。這種能力是可以學習嗎?
小容
小容同學:
你所說的這種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有“人格魅力”。這是一種可被理解和習得的“綜合能力”,可以通過調整一些細微的認知和行為,讓你自身固有的魅力更自然地散發出來。下面我給你拆解成幾個具體可操作的方法:
首先是要高度自洽。要有自我認同,既認同好的一面,也接納不好的一面。比如你在開會時講錯了話,接納自己的你會說,“任何人都會偶爾說錯話,這很正常。下次要準備得更充分一些”,而不是“我覺得自己真蠢”,要通過語言去重新編程你的潛意識,逐步建立自我認可。當你內心足夠充實,你就不會在交往中過度索取他人的認可,反而能更好地給予。不必強迫自己永遠開朗健談,當你累了時,可以真誠地說,“今天我有點累,可能話不多,但我很愿意聽你們說”, 這種坦誠反而會讓你更有人情味,更值得信任。
其次是要學會正向思考。發掘每件事情的積極面,比如出去玩,中途下雨沒帶傘,那就想:“幸好買到了傘,下過雨后空氣更清新”。這種思維方式不是自我欺騙,而是一種主動選擇關注點的習慣。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更容易傳遞出平靜愉悅的氣場。
再就是練習“正念”傾聽。和別人交談時,注意聽對方說什么,觀察他的情緒和需求,不要急著想“我接下來該說什么”。當你真正“看見”別人時,對方會強烈地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這是建立深度連接的第一步。同時,記住并稱呼對方的名字,在打招呼、提問或告別時,自然地加上對方的名字,“XX,你這個觀點很有意思”,提到名字會瞬間拉近心理距離,這是最簡單卻最有效的方法。
給予“高質量”的回應。當別人分享好事時,用“積極建設性”回應,如“太棒了!快跟我講講細節!”“你為此準備了那么久,真是值得!”這遠比一個簡單的“真好”要讓人感到快樂和被重視。當別人傾訴煩惱時,先共情,再給建議,可以說“這聽起來確實讓人挺難過的/沮喪的”,而不是直接說“這沒什么,你想開點”。
施展“微不足道”的善意。比如,分享資料時,多打印一份給可能需要的同學;在小組討論中,注意到那個插不上話的同學,問一句:“XX,你覺得呢?”這些善意的關鍵,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讓人感到安心的人。
將注意力從“被喜歡”轉向“去連接”。不要把目標設定為“讓所有人都喜歡我”,這會導致焦慮和表演,而是把目標改為“我今天要真誠地了解一個人”或“我要給予一次真誠的幫助”。當你專注于創造積極的人際互動過程,而不是糾結于最終結果時,你會更放松、更自然,魅力也會悄然生長。
最后,請記住:你不是要成為那個同學,而是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從現在開始,選擇其中容易上手的“操作”開始練習,當你開始這樣做時,你會發現,那種讓人想靠近的“魔力”,其實就源于內心深處對世界和他人的一份溫柔與善意。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務團隊:金晶(湖南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龔勛(長沙理工大學)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