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記者 楊佳俊
“站在這個充滿創新與夢想的舞臺上,回望我在基層新聞一線走過的11個春秋,那些沾滿泥土的鏡頭、浸透汗水的稿件、伴著星光的采訪,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信念:新聞的生命力,永遠扎根在基層的沃土中。”11月12日,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主論壇上,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虹回望自己來時的路,用了五個關鍵詞——跨界、扎根、破壁、賦能、堅守。

王虹是一名從藝術設計跨界到新聞行業的“90后”。初入行時,她下了不少“笨功夫”:每天觀摩優秀節目,拆解鏡頭語言;研讀獲獎稿件,學習敘事技巧;建立“問題清單-改進方案-效果評估”閉環,堅持每日復盤。這份執著,讓她實現了從美術編輯到全媒體記者的蛻變。
“新聞最動人的魅力,永遠蘊藏在最鮮活的基層煙火氣中。”扎根基層11年,王虹的手機備忘錄里,記錄著許多看似平凡的片段。這些都成為了她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
去年寒冬,王虹在高速路口偶遇志愿者為滯留司機送溫暖,創作了《冰雪中涌動的暖流》。這條視頻在全網獲得2.8億次播放,無數網友留言:“這才是真正有溫度的新聞。”
當王虹和同事把鏡頭對準殘疾青年唐根根,通過全媒體方式記錄他奮斗的故事時,不僅幫助他成為了全國致富帶頭人,更帶動了全縣百余戶殘疾人就業。這一刻,王虹真切地感受到:“記者手中的筆和鏡頭,不僅是記錄時代的工具,更是播撒希望、助力鄉村振興的種子。”
身處媒體融合的時代,每一位媒體人都需要練就“七十二變”的本領。與時代同行,和所有媒體同行一樣,王虹也在不斷尋求破壁。在報道“孝昌好人”時,王虹和同事采用“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的模式,讓同一個故事在不同平臺綻放異彩。

去年豐收節,王虹和同事為各個平臺“量體裁衣”,讓“豐收節,牛羊鵝當獎品”的文案火遍全網。這些實踐讓她深刻認識到:“融媒記者既要當‘全能選手’,更要成為‘精準射手’。”
今年“全國興農周”期間,王虹創新推出“新聞魔方”工作法,為10多位新農人量身定制“新聞套餐”——從相機特寫到無人機航拍,從直播展示到數據解讀。作品被多家中央媒體采用,收獲超百萬點贊:“從攝像機到無人機,從單反到靈眸,我不斷學習使用新的工具,但始終不變的,是對真相的執著追尋,對專業的無限敬畏。”
“作為新時代的融媒記者,不僅要記錄基層,更要賦能基層。”王虹和同事教社區宣傳員“蹲下來平視拍攝”,讓鏡頭更有溫度;幫鄉鎮干部用方言講解政策,在田間地頭拍攝科普視頻,讓傳播更接地氣……運用王虹教授的傳播“密碼”,小悟鄉“帶貨書記”線上開播,滯銷農產品一秒變成搶手貨。
工作久了,經常有人問王虹:堅守基層的動力從哪里來?現場,她給出答案:“就藏在那些溫暖的瞬間里——暴雨中老鄉塞來的干毛巾,留守兒童在作文里寫下的文字,脫貧戶寄來的山貨包裹……這些比任何榮譽都珍貴的感動,讓我相信,在這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能讓環球同此涼熱的是先進技術,而真實真情則是最快的算力、最好的算法。”
王虹被同事們稱為“六邊形戰士”,但她更愿意做一粒扎根基層的種子:“未來,我將繼續用腳步丈量這片土地,用帶著煙火氣的筆觸記錄這個時代,用心傳遞藏在平凡里的溫暖故事。”
責編:劉茜
一審:劉茜
二審:印奕帆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