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毅
11月12日下午,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內容創新論壇在長沙舉行。在“破圈之聲”創作者說環節,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客戶端編輯朱笑熺、人民日報社海外版文旅部主任張意軒先后登臺,講述七七事變紀錄片《一夜之間》的創作心得和故事。
【作品簡介】
為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人民日報新媒體推出七七事變紀錄片《一夜之間》,從17個“小人物”的第一視角,帶觀眾親歷重大歷史時刻,詮釋共同民族記憶。7月6日發出后在微博平臺2小時破百萬轉發,人民日報自有平臺目前已累計閱讀播放量超11億。
【創作者說】
最大的流量密碼,是聚焦于“人”
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客戶端編輯 朱笑熺

作為新媒體平臺,跨過舒適區,創作一部時長19分鐘的歷史題材短片,對我們而言是一次新穎的探索。
歷史題材與重大主題報道常常遇到的問題是:內容過于久遠或宏大,很難找到與用戶的共情點。我們的做法是,聚焦于“人”,更通過聚焦“人”來重新理解歷史。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以1937年7月7日為關鍵歷史節點,進行深入的調研和采訪。歷時4個月的制作周期,有四分之三是在不斷地尋找線索、挖掘線索、總結線索中的度過。最終,我們整理出數十萬字的文字資料。
比如,我們把一場與戰爭不期而遇的婚禮作為了切入點。
“任之恭假扮成菜農,終于擠進了城。趕到的賓客也只有寥寥幾十人。匆匆完成儀式后,街道早已空無一人。這對新婚夫婦無法返回新房,只好躲進最近的旅館。”
這是根據回憶錄描寫的清華大學教授任之恭從清華園趕往婚禮現場的情形。通過這樣一段細膩的描述,讓觀眾更深刻地讀懂和平的珍貴,原來安穩的日常,從來都不是理所當然。
17歲的戰士李鴻斌,在生日當天第一次踏入戰場;北大教授鄭天挺,為守護文化火種,在戰火中堅守到最后一刻;中共地下黨員沈忠明,為守住盧溝橋陣地,以生命為盾與敵人相拼……
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抽象文字,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是真實可感的場景,是有溫度的情感共鳴。讓觀眾在歷史細節中觸摸到先輩們的家國情懷,于無聲處感受到“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的精神力量,讓那段崢嶸歲月的精神內核,跨越88年時光直抵人心,成為當代人銘記歷史、砥礪前行的精神養分。
【媒體大咖說】
讓“我說”讓位于“他說”“細節說”
人民日報社海外版文旅部主任 張意軒

從事新媒體的編輯記者都有個感受:現在做策劃,令人叫好的創意越來越難了。難在創意要避開同質化,難在創意要有思想穿透力。我們也有這樣的困惑:很多創意都做過了,怎么辦?
《一夜之間》的探索是:橫向有重復,就往縱向深挖。
我們深度鉆研1937年7月7日這一天,挖掘出當時人們親歷的形勢、面臨的抉擇、個體的考量及背后的歷史成因。
只有挖出歷史深度,立起思想高度,才能深刻詮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夠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才能講清楚澎湃的民族力量源自何處,才能詮釋這一天的影響何以直至今天,直到未來。
我們嘗試以第一人稱視角的主觀描述和大量的歷史細節結構全篇,將個體命運的軌跡與時代洪流相關聯,讓“我說”讓位于“他說”“他們說”和“細節說”。
當大量的歷史細節呈現在用戶面前,當用戶沉浸在個體悲歡中,觸摸著歷史深處的精神脈搏,自然而然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而這也正形成價值共識的基礎。
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新媒體產品往往要么是單飛,要么是作為版面文章的二創,倒灌版面還不太多,這與策劃之初缺少考慮不無關系。
《一夜之間》在創意產生之初,就被社領導相中,一體推進版面策劃,實現了由新媒體端向版面的融合。我們感受,這不僅是介質的融合,更是思維模式的融合,文字邏輯理性的特質與視頻場景化、故事化的敘事特色相結合,既讓視頻增加了思想深度,也讓近四千字的版面長文兼具歷史厚重與輕盈可感,產生了1+1大于2的效果。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李昆勵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