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記者 鄧正可 攝影 辜鵬博
11月12日下午,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內容創新論壇在長沙舉行。在“破圈之聲”創作者說環節,中國青年報上海記者站負責人王燁捷、中國青年報社編委趙飛鵬先后登臺,分享了《了不起的青春小店》系列報道的初衷與幕后,以及中國青年報深入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重要舉措。
【作品簡介】
中青報2023年起推出的《了不起的青春小店》涵蓋了紙媒報道、視頻報道,以及直播帶貨、微創業培訓、資金扶持開店等服務。目前,中青報已經聯合相關企業推出大學生微創業行動,扶持了約200個項目。
【創作者說】
賦能青年創業,從追蹤一家小店開始
中國青年報上海記者站負責人 王燁捷

小店,是中國當下最小的經濟單元,是最早感受經濟冷暖的傳感器,如何才能幫助他們生存得好?《了不起的青春小店》是中青報2023年至今一直在做的一個系列創新項目。除紙媒報道、視頻報道之外,它還涵蓋了直播帶貨、微創業培訓、資金扶持開店等一系列服務內容。
目前,中青報已經聯合相關企業推出大學生微創業行動,扶持了約200個項目,給錢、給資源、給培訓,全國800多所高校的3400多各項目進入微創業線上專題展示,200多名投資人、專家參與這項行動。
上海報道的第一批青春小店,就是咖啡店、茶室、自行車店、個性家居店,我們和小店主理人一起座談,看看人家有啥困難,再看看是否可以通過報道,幫忙解決問題。一圈問下來,他們最大的訴求是宣傳推廣。
最開始,我們只是做報道,拍視頻、寫稿子,有的視頻被政府部門看見了,會幫助解決問題。
一家店的問題可以解決,一群店的問題呢?一個地區的問題可以反映,一個省有沒有什么共性問題值得關注?
因此,我們的青春小店系列報道拓展到了全國,約50名像我一樣的記者在全國各地調研采訪,各級團組織也在團中央和中青報的號召下,開始了大范圍的調研、走訪。2024年全國兩會上,我們的黨委書記、全國政協委員張坤專門就針對青春小店的調研在全國兩會上做了大會發言,并提交了關于支持青春小店發展的提案。
時代在變,新聞的形態在變,但中青報服務青年成長、推動社會進步的內核始終沒變。青春小店指向的可能是年輕人積極向上的一種創業精神,對青春小店的幫助和扶持,本質就是對青年創業的鼓勵和支持。
【媒體大咖說】
“沒有可視化就沒有報人的明天”
中國青年報社編委 趙飛鵬

《了不起的青春小店》這個戰役級的全媒體報道,正是中國青年報深入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主力軍全面挺進互聯網主戰場結出的碩果。
在中國青年報,改革是一種常態。2017年,立足自收自支的實際,我們推出了經濟適用型中央廚房——“融媒小廚”,倡導“移動優先”“先網后報”“一次采集,多端分發”的采編理念。隨后,又提出“沒有可視化就沒有報人的明天”,建設升級版“可視化融媒云廚”,重塑全媒體精兵。
2025年,報社又開啟新一輪可視化“人機協同 智慧生態”系統性變革,積極利用AIGC技術賦能內容生產全流程,打造“青春小店”新閱讀新消費平臺功能性直播,持續提升報社連接青年、服務青年、引領青年的能力。
近年來,我們探索構建了制播、運維、品控能力協同建設的“三維”機制,負責對重大選題、內容產品、文化新業態等項目進行研判、評估和考核,推出了國際傳播、青評、青蜂俠、技術中臺等一體化融合機制。今年又打造了“蜂巢型”組織架構——六邊形小組,召集報社優秀青年骨干打破傳統部門邊界,形成跨界協同的高效創新團隊。
建設新型主流媒體,人才是根本。報社制定了《“十四五”全媒體人才培養規劃》,創新“五類融媒人才”機制,加強年輕干部的選拔任用,還創建“青年公寓”“暖春同行工程”“輪崗鍛煉”等舉措,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平臺留人、情感留人。
如今,中青報已經建成擁有3.2億用戶,“報、網、端、微、抖”協同聯動、集約高效的全媒體傳播矩陣,打造了覆蓋1000多所大學、6000余社團的大學生成長平臺。但面對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這一時代課題,我們還面臨不少挑戰,更不敢絲毫懈怠,要勇于到中流擊水,改革探索不停步,努力建設黨在青年領域特色鮮明的新型主流媒體。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李昆勵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