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馬如蘭 攝影 郭立亮
11月12日下午,2025中國新媒體大會內容創新論壇在長沙舉行。在“破圈之聲”創作者說環節,湖南日報社政法工作室主任王為薇、湖南日報社副總編輯蒙志軍先后登臺,講述《尋找威廉·泰勒——銘記一張照片背后跨越八十年的國際情誼》的創作心得與故事。
【作品簡介】
一張80年前毛澤東主席與美國青年在延安機場的合影老照片,揭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國際救援往事。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追尋,推出《尋找威廉·泰勒——銘記一張照片背后跨越八十年的國際情誼》,還原一名美國普通青年被八路軍千里營救的真實歷史,彰顯超越國界的人道主義精神。
【創作者說】
于歷史褶皺中,打撈“普通”的光輝
湖南日報社政法工作室主任 王為薇

2023年,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受降紀念館、芷江飛虎隊紀念館館長吳建宏收到上海老黨員沈宗桃寄來的一封掛號信,里面附上了1945年7月,毛澤東主席與一位名叫威廉·泰勒的美國青年在延安機場的合影。沈老在信中說,泰勒是抗戰時期援華的飛虎隊隊員。
然而,我們在上海試圖查找1990年泰勒來訪的官方檔案卻一無所獲,吳建宏館長在飛虎隊研究圈內也沒有找到任何關于泰勒的信息。
通過查閱大量史料、采訪黨史專家,我們得知,美軍駐延安觀察組駐地舊址和重慶史迪威博物館也收藏著同一張照片!
我們奔赴兩地,延安方面說,泰勒是“跳火車獲救的美國軍官”,重慶的紀念館則說他是“跳傘脫險的美軍飛行員”。
我們把目光投向了泰勒給沈宗桃來信的地址,開始了越洋搜尋。
我們找到了美國楊百翰大學兼職副教授陳爾崗。他從十多年前就開始研究泰勒抗戰時期在中國的傳奇經歷。
陳爾崗教授告訴我們,泰勒的真實身份,是1941年威克島戰役中被日軍俘虜的普通建筑工人,被日軍囚禁在上海集中營3年多,在一次轉運過程中僥幸逃脫。是善良的中國老百姓冒險救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戰士,在40多天里輾轉1500公里,用生命護送他安全抵達延安,他才開啟了回國的旅程。在延安機場,他偶然遇到毛主席,從而留下了這張珍貴的合影。
威廉泰勒身份的“降格”,恰恰是我們報道思想的“升華”。
正因為他的“普通”,這場不計代價的跨國營救,才更加閃耀著超越身份的人道主義光輝。報道推出后引起了廣泛共鳴,被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通過官方推特賬號向全球推薦。
這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當我們放下對“英雄敘事”的路徑依賴,沉入歷史的褶皺,去打撈那些關于勇氣、善良和正義的“普通”故事時,它們所蘊含的跨越時空的力量,一定能打破圈層,引發最廣泛的共鳴。
【媒體大咖說】
堅守內容定力,打造“大精品”破圈傳播
湖南日報社副總編輯 蒙志軍

從浩瀚抗戰歷史中,打撈、追尋、報道一位美國人與中國人民的國際救援故事?!秾ふ彝?/span>·泰勒》這個報道案例,是湖南日報系統性變革從開局破題向縱深推進,始終堅持內容創新的又一次探索實踐。我們的體會是,在流量浪潮中,主流媒體要保持內容定力,堅守價值坐標,著力生產更多具有正向能量、信息含量、情感容量、文本質量、傳播流量的“大精品”。
一是“小題大做”,講好故事。通過一張照片、一位獲救美軍戰俘、一段救援、一場跨越80年的追尋,將宏大的國際主義精神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有血有肉的個人命運故事中,展現了由小見大、以情動人的敘事力量。我們堅持挖掘“冷門領域”的報道價值,讓主流聲音更具親和力與感染力。推出的《湖湘獨一檔》《湖湘一萬年》《大湖新記》等特色欄目,角度新穎,頻頻出圈。
二是踐行“四力”,貼近群眾?!皩ふ彝ぬ├铡?,面對時間久遠、線索模糊、史料分散等困難,報道團隊展現了極強的專業韌性與新聞敏感,從國內求證到越洋連線,構建了完整的證據鏈,這是一種對歷史負責的考證精神。我們今年推出《楹聯中國行》,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年過七旬的楹聯專家賈克勤先生,被記者的敬業精神所打動,從太原驅車數百公里到隰縣現場解聯。
三是胸懷天下,傳播世界。“尋找威廉·泰勒”報道成為向國際社會講述中國歷史、傳播和平發展理念的有效載體。我們堅持國際化視野探索“破壁實踐”,結合中非經貿博覽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等湖南特色資源,持續推進“海上芙蓉”國際傳播計劃,策劃“出海記”“闖東盟”等欄目,推出《袁隆平老師,我們來遲了》《我從非洲帶回一包“種子”》等爆款產品,探索出了地方媒體國際傳播的“湖南模式”。
責編:洪曉懿
一審:洪曉懿
二審:李昆勵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