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7月6日電(記者袁汝婷、張玉潔、謝櫻、張晨光)走進位于中國長沙的銅官窯博物館,在海水中沉睡千年的青釉褐斑彩繪阿拉伯文碗無聲訴說著長沙窯的故事。
1998年,印尼海域打撈出“黑石號”沉船,船載器物中有5萬余件瓷器來自唐代長沙窯,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圖為“黑石號”沉船出水的瓷器珍品。新華社記者 任瓏 攝
銅官窯被考古學家稱為“千年前的世界工廠”。唐代中后期,銅官窯瓷器一躍成為最暢銷的外銷瓷器之一。繁盛之時,銅官窯器物到達過約30個國家和地區(qū),在如今非洲的埃及、肯尼亞都發(fā)現(xiàn)有長沙窯瓷器的蹤跡。
“沒想到長沙與埃塞俄比亞相隔萬里,文化不同,卻有相似的窯制方式。”來自埃塞俄比亞的阿布克爾在參觀完銅官窯后說,長沙在建設(shè)現(xiàn)代化城市的同時,并沒有忽視先人留下的痕跡,這樣的態(tài)度值得學習。
長沙,北接洞庭,西屏岳麓,一條大江穿城而過。20萬年前,人類就在此生息繁衍,2500余年城址如一。
作為國家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將源遠流長的文脈、燦若星河的古跡和兼收并蓄、敢為人先的精神融會貫通,孕育出一座城市獨特的文化自信——厚重卻靈動,古老又青春,包容更開放,歷久而彌新。
圖為長沙城區(qū)景色。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長沙博物館里,一面地層堆積示意墻引人駐足。戰(zhàn)國、漢朝直至近現(xiàn)代,人們的起居器物層層堆疊。
講解員介紹,在長沙五一廣場及周邊區(qū)域,考古工作者發(fā)掘了多朝代的文化堆積層;豐富的文物遺存、出土文書和建筑遺跡等證明,兩千多年來,這里一直是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
“考古地圖顯示,長沙的老城核心區(qū)域古井遺址密布,印證了昔日商事盛況。”長沙博物館館長周慧雯說,豐富的文物遺存、出土文書和建筑遺跡等證明,兩千多年來,這里一直是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
這意味著,當你步入熙熙攘攘的長沙“城市客廳”五一廣場,所站立的土地,曾見證過千百年前的煙火繁華。如果你熱愛詩詞,或許會想起唐代杜甫筆下的“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宋朝張祁描繪的“長沙十萬戶,游女似京都”。
長沙城南,天心閣巍然聳立。再一路向南,約2公里外,古老的朱張渡緊倚江岸。登船渡江,繞經(jīng)橘子洲,從牌樓口登上西岸,拾級而上,就到了千年學府岳麓書院。始建于公元976年的岳麓書院里,“實事求是”匾額高懸。
圖為位于長沙市天心區(qū)的天心閣。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與兩座書院息息相關(guān)的南宋理學家朱熹、張栻的“朱張會講”,奠定了長沙在湖湘文化中的關(guān)鍵地位,也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演進。
“新舊有機融合”是長沙的一大特點。從2018年至2022年,長沙精準運用“留、改、拆、補”等辦法,對太平老街、白果園等14處歷史文化街區(qū)、歷史地段(街巷)開展有機更新,“修舊如舊”以維護和利用。
“條條街巷有故事,塊塊青磚有來頭。”開福區(qū)連升街社區(qū)干部曹斐告訴記者,為維護下水道,工作人員曾為一條古麻石街的6500塊鋪路麻石一一編號,只為重鋪路面時能精準保護。
近年來,長沙憑借獨特的山水和人文環(huán)境,成為中國著名的“網(wǎng)紅城市”。五一廣場及周邊區(qū)域建成了幾個集購物、餐飲和其他娛樂活動為一體的現(xiàn)代文化街區(qū),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前來“打卡”。
游客在長沙市天心區(qū)黃興路步行街游玩。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24歲的四川游客劉雪丹暑期和朋友到長沙游玩,被長沙的“煙火氣”和潮流感所深深吸引。“在這里我可以去湖南博物院感受悠久的歷史文化,可以走進古街買奶茶,還能逛夜市、吃美食。”她說,身邊都是年輕人,感覺很有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長沙五一商圈累計客流達530余萬人次,同比去年增長117.47%。其中,夜間消費占全天消費總額的近七成。
咖啡屋、熏香館等“潮店”在一些歷史文化街區(qū)拔節(jié)生長,80%以上商戶負責人是“90后”“00后”;一批以傳統(tǒng)文化為創(chuàng)意內(nèi)核的新消費品牌從長沙出發(fā)走向中國全國,其創(chuàng)始人、企業(yè)職工、服務(wù)群體大部分是青年。
長沙,因城市上空的長沙星而得名。千年星城變身魅力長沙,這是城市與青年的雙向奔赴。
如今,以豐厚的文化為沃土,膺“敢為天下先”之精神,一大批青年聚集在長沙馬欄山揮灑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園5萬余名從業(yè)者平均年齡僅26.7歲,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占近90%。
在很多人眼中,一如周慧雯的感受:“當你見過了‘一眼千年’的歷史,可以轉(zhuǎn)身端起一杯奶茶再回味,這就是長沙。”
來源:新華社
責編:歐小雷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