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叫城遺址地形圖
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徐珍珍 周俊杰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課題的重點實施項目,以史前豪宅F63“一鳴驚人”的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再次有了重要發現。
1月28日,2023年度湖南考古匯報會在長沙舉行。會上,雞叫城遺址考古項目執行領隊賈明羽披露了該遺址的重要進展。主要有三大發現:在城址中首次揭露出史前墓地,其中保存有較為完整的油子嶺文化時期人骨,這在長江中游地區非常少見;發現兩處大型高等級史前木構建筑房址,證明F63的建造工藝在雞叫城并非孤例;在一條灰溝中發現了目前湖南考古史上最集中、數量最多的石家河文化遺物堆積。
這些為南方地區史前體質人類學方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也為細化和深度理解當時社會的組織方式、等級結構提供了重要的新線索。
1、油子嶺時期人群,史前澧陽平原新勢力?
2023年,雞叫城遺址的發掘區位于城內西南部,即F63所在的區域。這里被判定為高等級建筑區,人類活動持續而頻繁,文化堆積深厚。
賈明羽介紹,2023年的發掘在雞叫城遺址發現了兩處油子嶺文化時期的墓地:一處在高等級建筑區內,這是首次在城址范圍內揭露出墓地,有保存較好的人骨;另一處在環壕外,沒有發現人骨。
“這兩處墓地埋葬的人群,或許是從外部進入澧陽平原的新勢力集團?!彪u叫城遺址考古項目領隊郭偉民說,墓地及其中人骨、陶器的出現,為考古隊帶來了許多新課題。
雞叫城遺址城址內的油子嶺文化墓群
之前的考古發掘研究工作,基本明確了雞叫城遺址聚落連續演變的過程:最初的彭頭山文化、大溪文化時期,其本體為普通聚落;油子嶺文化時期,成為環壕聚落;屈家嶺文化時期,開始筑城;石家河、肖家屋脊文化時期,形成了由城址本體、城外三重環壕體系、城外聚落及灌溉稻田的格局。
考古工作者根據兩處墓地出土的陶器等推斷,這是油子嶺時期的墓葬。這一時期,雞叫城遺址還是環壕聚落,其西邊13公里處的城頭山遺址已經建城。
其中,城址內的墓地位于發掘區中部北側的土臺上,土臺由較純凈的黃色黏土堆筑而成,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坡狀堆積。這些墓葬大多為豎穴土坑墓,另有少量甕棺葬。土坑墓中大多保存有人骨,葬式以仰身屈肢葬為主,兼有側身屈肢葬,絕大部分頭向東南,隨葬器物多為罐、鼎、瓶等陶器。
賈明羽說,這批墓葬是長江中游地區少見的保存有油子嶺文化時期人骨的墓葬,它的發現進一步揭示和完善了雞叫城聚落的演變過程。其中的人骨,是長江中游地區少有的能較好保存下來的史前人骨,為南方地區史前體質人類學方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而環壕外的墓地沒有人骨,但是隨葬陶器數量比城內多很多。兩處墓地出土的陶器明顯不是澧陽平原的,而具有鮮明的江漢平原特色。
2、油子嶺文化:奠定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格局
油子嶺文化,以湖北省京山市的油子嶺遺址命名,年代約為距今5700年至5300年。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表明,大約從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
“油子嶺文化時期是長江中游史前社會進行文化整合和統一的重大時期,奠定了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格局。它進入洞庭湖的時間約為距今5500年左右??梢哉f,后來我們所稱的兩湖地區或者九州中的荊州的文化版圖的形成,就是在這一時期。它也為屈家嶺文化北上、三苗文化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彪u叫城遺址考古項目領隊郭偉民表示,在油子嶺文化時期,長江中游的社會發展出現了與中原文化相似,但與海岱地區、西遼河地區等區域十分不同的演進趨勢。
雞叫城遺址位置圖
他解釋道,距今5500年前后,與油子嶺文化同時期的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出現了大量玉器陪葬,以及其背后代表的社會等級分化。但長江中游的油子嶺文化時期遺址極少發現玉器,即使有也不能代表社會等級的分化。在這一時期,長江中游的史前人類整合社會力量,以團體的方式致力于擴張地盤,占領的地域超過10萬平方公里。這一現象與中原的仰韶文化晚期的社會狀態類似。文明和道路模式的一致性印證了,長江中游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那么,距今5500年前后開始,中華文明是怎樣由一個個區域文明快速合為一個整體的?
“雞叫城兩處墓地的墓主人是怎么進入澧陽平原的?史前的澧陽平原自成體系,油子嶺文化是怎么快速深入其腹地的?在雞叫城遺址,我們看到了油子嶺文化快速進入洞庭湖區域,統一史前的湖北和湖南兩個地區,將洞庭湖區域納入到了其文化系統內部的結果。但是我們不知道這個過程是怎樣發生的?!惫鶄ッ癖硎?,區域文明內部快速整合,區域之間快速整合,促使中華文明起源的進程加速,從而形成了早期的中國。如果能弄清楚雞叫城遺址油子嶺文化時期的人群交流和社會整合過程,或許能為解讀早期中國形成提供探索方向。
3、繼F63后,又發現兩座木結構“史前豪宅”
此外,雞叫城遺址2023年的考古發掘中,還有另外兩大重要遺跡:史前房址和灰溝。
兩處史前大型木結構房址分別為:屈家嶺文化時期房址F157,油子嶺文化時期房址F198。
F157位于發掘區的西南部,目前揭露出來的部分長約14.25米,寬約6.5米,可以看出有8間房屋,為兩進四開間。它與F63有相似之處:基槽內有木結構墊板,墊板上有立柱。它與F63不同的是,除了有墊板和立柱,相鄰的兩根立柱之間還有橫板,其作用應該是連接兩根立柱,起到固定支撐的作用。只有F157中部東西向基槽中發現了這種建筑技術,考古工作者推測中部東西向基槽上方的墻壁是承重墻。
F157(自東向西拍攝)
F157局部基槽內立柱、橫板、墊板結構
F198位于發掘區的東北部,考古工作者根據揭露出的小部分推測,其整體規模應不亞于F63。
雞叫城遺址考古項目執行領隊賈明羽說,這兩處大型木結構建筑進一步證明了F63的建造工藝在雞叫城并非孤例,反映了油子嶺——屈家嶺時期木作加工及房屋建造技術的發展水平。這為細化和深度理解當時社會的組織方式、等級結構提供了重要的新線索。
灰溝一般被認為是史前人類的垃圾場。雞叫城內的石家河文化時期灰溝G186底部堆積有大量陶器,其中可修復的完整器逾百件。它長約12.2米、寬約6.3米、深約0.15至0.4米,發現了目前湖南考古史上最集中、數量最多的石家河文化遺物堆積。與G186情況相似的還有G189。
G186底部陶器
“生活在附近的人類將廢棄的陶器、吃剩的獸骨、燃料的灰燼等生活垃圾丟棄于灰溝中,日積月累逐漸將溝填平,這個過程貫穿了石家河文化的始終。”賈明羽說,G186與G189的發現進一步完善了他們對雞叫城高等級建筑區結構布局的了解,其中發現的大量層位關系明確的陶器,為研究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物質文化提供了重要材料。
(本文圖片均由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提供)
責編:洪曉懿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