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刊載于5月13日《湖南日報》03版
福州四月天,滿城榕樹根繁葉茂,三角梅、風鈴木、木棉沿街怒放,三坊七巷的百年流蘇正迎來一年一度的盛花期……恰此時節,《楹聯中國行》欄目組來到林則徐的故鄉福建省福州市,探訪他186年前寫下的一副楹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副被很多人當作座右銘的楹聯,包含著怎樣的深意?而今重讀,又有著怎樣的現實價值?我們跟隨福建教育出版社原總編輯、福建省出版協會副會長孫漢生,參觀林則徐紀念館、林則徐出生地,拜訪林則徐后人,開啟一場跨越古今的精神對話。
胸懷風骨 剛柔兼濟
“這副聯上聯講胸懷,下聯寫風骨,是林公畢生踐行的座右銘。”站在福州市鼓樓區澳門路16號林則徐紀念館樹德堂,孫漢生仰望著肅然危坐的林則徐雕像,向記者解聯。
公署復原場景。
上聯的“海納百川”源出《莊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有容乃大”一句則化自《尚書·君陳》中的“有容,德乃大”,強調包容性決定格局。上聯說大海接收千百河流之水,所以能夠浩瀚無垠。“海”的意象一方面寓意人的胸襟,寸心可以包容宇宙;另一方面也指向國家和社會,比如民族的和諧共處,思想文化的百家爭鳴,對世界潮流的開放包容等。
下聯的“壁立千仞”出自西晉張載的《劍閣銘》:“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世濁則逆,道清則順。”形容山勢險峻,像墻壁一樣陡峭,高達千仞。在黑暗時代,迎難奮斗,不隨波逐流;清平世道,則順勢而為。“無欲則剛”出自《論語?公冶長》,孔子說他的弟子申棖“棖也欲,焉得剛”,申棖這個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剛強呢?林公據此發揮,意謂只有去除私欲,才能做到堅貞剛強,如海邊歷經大浪沖刷屹立不倒的千仞峭壁。
孫漢生為記者解聯。
“本聯雅俗共賞,字面意思人人能懂:能容萬物,則成其大;能去欲念,則成其剛。”孫漢生表示,如果進一步結合典故,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作者的意思。此聯正是通過“包容”與“剛正”的辯證統一,揭示人格完善的兩個維度:既要有海納百川的包容力,更須持壁立千仞的原則性,剛柔兼濟,方為君子、方成大業。
“海納”“壁立” 一生踐行
穿過海納廳、有容齋,便來到林則徐史績展區。“這副楹聯是林公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他自己是如何踐行的?”記者追問。“來,一個一個展廳看過去,你就會知道答案。”孫漢生領著記者邊走邊介紹。
林則徐紀念館航拍圖。
眾所周知,林則徐所處的時代,正是列強環伺的晚清。面對列強凌辱,他以雷霆手段踐行“壁立千仞”的信念。
1838年12月,林則徐受命擔任欽差大臣前往鴉片“重災區”廣東禁煙。其實此時禁煙行動早已開始,但因鴉片販子層層賄買、貪官污吏陽奉陰違,行動毫無進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1839年3月,他在欽差行轅寫下此聯,并高懸于公署大堂。其時珠江口英艦云集、鴉片販子送來白銀數十萬兩求情……面對威逼利誘,這副聯就是他給予世界的回答。功標青史的“虎門銷煙”,正昭示他堅貞不屈、堅守原則的至剛之舉。
他的“壁立之剛”,還體現在面對列強寸土必爭。當英軍艦隊以炮火威脅,他在奏折中疾呼“夷情無厭,得步進步”,以清醒認知構筑海防長城。而后即便遭貶伊犁,仍將流放視為“荷戈西戍亦前緣”,在新疆興修水利、推廣屯田,將個人得失化作邊疆沃野。他枕戈待旦,識破沙俄野心,與左宗棠的一席“湘江夜話”,直接促成左公后來的抬棺出征、收復新疆。
“他不僅是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孫漢生指著墻上展示的《華事夷言》影印稿感嘆:“他的海納胸懷,就體現于此。”
“采訪夷情,知其虛實,始可以定控制之方。”他主持搜集和翻譯外國書報,編譯中國最早的“譯報”《澳門新聞紙》,整理出中國近代第一部系統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翻譯外國人針對中國的時事評論《華事夷言》;編譯《各國律例》,成為中國國際法學史上劃時代的事件;最先提出建設近代海軍,并購得英商船“甘米力治”號,改裝成中國海軍中最早的外國造軍艦……
“海納”胸懷還體現在他的治水攻略上。他早年因治理江浙水患得到朝廷賞識,后又因治理黃河屢獲重用,晚年督辦新疆水利時,仍不忘在伊犁推行“坎兒井”技術改良。展廳多媒體沙盤上,天山腳下的地下暗渠如血脈延伸,恰似“海納百川”的具象呈現。孫漢生說,這種貫穿始終的經世精神,正是“有容乃大”的最佳注腳。
啟益后世 鑒照今朝
不同于一般紀念館的高大門樓,林則徐紀念館入口僅有兩扇小拱門。上書“中興宗袞”“左海偉人”。福州因東臨東海,被稱“左海”;紀念館前身,是林氏后裔及門人集資興建的“林文忠公祠”。“兩扇拱門、兩處題字,正契合紀念館的由來,也彰顯林則徐的崇高聲譽。”孫漢生感嘆,于國、于家、于當今時代,林公都是值得一讀再讀的偉大人物!
林則徐紀念館入口處。
于國,林則徐是開啟中國近代史的關鍵一環。他不僅有虎門銷煙的壯舉,其師夷制夷的思想和作為,亦是洋務運動的理論綱領。他與魏源鎮江長談,推動《海國圖志》橫空出世;與左宗棠“湘江夜話”,促成左公西北收復新疆,東南創辦船政局,開創近代海軍;左公離任時將未竟之業托付給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沈葆楨,沈葆楨又以船政局和船政學堂為基地,培養出啟蒙思想家嚴復;嚴復以《天演論》喚起民族覺醒,成為維新變法的思想先驅……“他們之間的承繼有跡可循,思想一脈相承。”孫漢生說,“從林則徐禁毒銷煙到嚴復譯介西學,從陳嘉庚傾資辦學到林覺民鐵血柔情,福建近現代仁人志士的精神譜系里,都流淌著這副楹聯的基因。”
記者與林則徐后人及專家在“林則徐星”雕塑前合影。
于家,林則徐的精神至今仍在啟益后人。福州中山路19號,還坐落著一處林公紀念館,名為“林則徐出生地紀念館”。1785年,林則徐就出生在這里,今年正是其誕辰240周年。“林則徐出生地”六個黑底黃字鑲嵌在黛瓦白墻間,墻后一株遒勁的榕樹,枝葉盛展,盡顯“一木成林”的氣勢。門口巨石上,也鐫刻著“海納百川”和“壁立千仞”的字樣,展廳里還展陳著林則徐的《十無益》和《觀操守》。“這是先祖告誡子孫——胸懷可比海天,心志當如絕壁。”林則徐第六代后裔林祝光亦很欣賞這副楹聯,她說:“這些家訓與箴言,都是先祖總結并踐行的修身準則,對后人啟益良多。”
“于時代而言,這副楹聯也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孫漢生表示,當今互聯網時代,數字信息如百川奔涌,全球化浪潮不可阻擋;但目前世界范圍內逆全球化趨勢明顯,各種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和隔離言論甚囂塵上,信息繭房造就大量認知狹隘的人,“唯有具備海納百川的胸襟,才能發揮互聯網的正向功能;也唯有堅守壁立千仞的底線,才能在紛繁亂象中保持定力,讓技術浪潮真正成為連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數字紐帶。”
【記者手記】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
朱曉華
跨越千里來到林則徐的故鄉,讓我真正讀懂他“海納”與“壁立”的深意。世人多因“虎門銷煙”記住他的名字,其實,在他漫長的官宦生涯中,治水更是貫穿全程。這位生長于福建沿海、一生以“治水”為己任的水利專家,最知潮汐漲落的自然法則——大海因包容而壯闊,礁石因無欲而巍然。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變局,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恰與“海納百川”的古老智慧遙相呼應。面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浪潮,“無欲則剛”的錚錚鐵骨,依然是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鈣質。這樣的精神DNA,早已隨著閩江潮水融入浩瀚太平洋,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
點評嘉賓:孫漢生
福建教育出版社原總編輯,編審,福建省出版協會副會長,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編輯出版工作之余,從事出版學、中國古代文史哲、閩學、嚴復、弘一法師等方面學術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學術評論等百余篇。
中國楹聯學會、湖南省委宣傳部指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出品
總策劃/夏似飛
統籌/文鳳雛 趙雨杉
執行/陳永剛 朱玉文 王華玉 朱曉華
撰文/朱曉華 胡澤匯
攝影/童臻熙
剪輯/李真明
設計/陳青青
責編:潘華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