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道州龍船頭。 郭亮 攝
道州龍船賽。蔣克青 攝(湖南圖片庫)
馮正海
“五月五,龍船下水打爛鼓”。一個“爛”字把道州龍船賽的狂野和激情渲染得登峰造極,把道州人霸蠻、粗獷的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把道州龍船的人文情懷映照在人們的心中。
每逢五月五端午節,道州龍船賽的現場,百舸爭流,勇進者勝。浪翻飛,黃槳縱舞,鑼鼓滔天,蕩魂攝魄。河岸上人山人海、風雨無阻,呼喊聲響徹云端,吆喝聲撼天動地,加油聲排山倒海,叫賣聲此起彼伏……
千年文脈,龍船載情
翻江浪影雙洲雪,夾岸相生五月風。在道州,扒龍船是一年中最重大的集會,甚至比回家過年還要重要。道州人劃龍船既有緬懷屈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一面,也有紀念理學鼻祖周敦頤、傳承傳統理學的一面。
在民間,端午和中秋都扒龍船,還舉行其他系列的民俗活動。以村落、宗族為主體,以打龍船、雕龍頭、龍船下水競渡為主線,整合了節慶、儀式、競技、風草藥、飲食、民間傳說等民俗生活和文化內涵。
扒龍船時,水手們比試著勁道向心儀對象展示肌肉和力量;姑娘們在岸上悄悄地從水手中挑選意中人;父母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延續親情;少男少女則三三兩兩聚會言歡共度佳節……道州的端午節扒龍船已演化成了獨具特色的“情人節”和濃郁的“親情節”。此時,道州城里城外熱鬧歡騰,道州人家里家外喜氣洋洋。
道州龍船賽,為什么令人心醉神迷呢?因為龍船有“文化”!道州龍船見證了萬年稻作農業的興盛,浸潤了屈原楚韻的風騷,融入了周敦頤理學文化的靈性,沾染了書法大師何紹基的巨腕風骨……2006年,道州龍船習俗被列入湖南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并在202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2024年,道州龍船賽團隊成功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
龍船文化深刻地影響了道州人的生活。流傳在道縣境內的幾個習慣用語均與道州龍船有關,如“不要亂葛橈子”“龍頭老大”“掌釗”“扒下水船”。“不要亂葛橈子”就是所有的隊員要齊心協力,不亂“橈子”才能匯聚最大力量;“龍頭老大”就是手握龍角,站在“封頭板”指揮全體隊員的那個人。
雕龍刻鳳,匠心鑄魂
為深入探尋道州龍船的奧秘,我走訪了眾多村莊、社區,拜訪了許多本土文化名人。
道州龍船由船頭、船身、釗(舵)、橈子(槳)、纜繩五部分組成,扒龍船時會添加鼓、鑼、隊旗、龍棒(指揮棒)等附加設施。而船身由龍骨、船底板、艙板、臘、坐板等七個部分組成。
與外地龍船不同的是,道州龍船不是清一色的龍頭造型,它有“龍、虎、鳳、麒麟”四大類。即便是相同的“祥獸”,也會有不同的顏色,比如龍有金龍、黃龍、烏龍、青龍、白龍、赤龍六種樣式,而虎有金虎、黃虎、紅虎、白虎、黑虎五種區別。相同的“神獸”還會有不同的神態,比如龍虎就有“咂嘴”“抿嘴”兩種,而鳳全是抿嘴的,麒麟全是咂嘴的。這些不同造型的出現,根源在于道州龍船的船頭代表著一村一坊或一姓一域一族的信仰與習俗,正所謂“廟生龍,龍生廟”,像烏龍廟對應烏龍頭,黃龍廟衍生黃龍頭。
龍船下水前有一套完整的工序和儀式的。“偷”龍骨樹,先告知樹的主人,再佯裝偷竊,激“怒”他來追繳砍樹的人,這樣做出來的龍船才能跑得更快。還有架馬、倒馬、“點俊”等環節。一般來說,新龍船會在中秋做好,八月十五夜會悄悄下水扒陰龍船,為來年端午正式下水做準備。
號催競渡,鼓震榮光
去年端午,我有幸踏上龍船,在瀟水河里暢游了3個小時,真切體驗了一回扒龍船的滋味,感受了一把踩龍頭的派頭,享受了一次龍船文化的熏陶。
扒龍船的時候,道州龍船跟外地也有些區別。龍船除了20個橈手(水手)外,還有1個鼓手、1個鑼手、1個掌釗的人和1個踩龍頭的人(指揮者),比競技龍舟多了1個鑼手。
道州龍船的號子也別具特色。它并非簡單的“嘿”或“吼”單一調子、一個聲音,而是獨特的“扒哈”“喔嚯”兩個節拍。龍船即將開動時,踩龍頭人左手扶龍角,右手揮動龍棒,跟鼓手鑼手齊聲“扒哈”,同時鼓手“咚”地一聲打鼓,鑼手“當”地一聲敲鑼。橈隨之劃下第一槳,緊接著眾人又齊聲高呼“喔嚯”,迅速劃下第二槳……就這樣,龍船槳劈銀浪、疾走如飛,像離了弦的箭駛向前方!置于其中,我浸泡在一片吶喊聲的海洋中,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龍船競渡的目的不是為了成績,但一旦一條龍船取得了好名次,則一日得勝、一鳴驚人,讓全鄉為之驕傲,收獲眾多粉絲。2018年,樟武坊黃龍隊獲得全縣第一名,所有的黃龍船隊排成十多公里的隊伍護送他們從縣城返回樟武坊村,場面浩大壯觀、無限榮耀。2023年東陽坊金龍隊,獲得永州市第一名,全縣所有的金龍船像眾星捧月一樣跟隨著、擁簇著東陽坊金龍隊返回東陽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