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少功。通訊員 攝
龍澤巨
大學畢業25年之后,終于碰到一個機緣拜訪老同學韓少功。
那是2006年9月20日,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邀請了另一個老同學,從長沙出發,奔向汨羅市八景鄉。
1977年12月18日,我們在各自的家鄉參加了停止十年之后的首次高考。1978年3月10日,我們被一張白紙黑字的湖南師范學院錄取通知書召喚到了岳麓山下。在中文系語數樓217教室,我們共度了4載同窗苦讀的時光。
那時的韓少功是中文系的標桿。在校期間,他接二連三地在最權威的文學期刊《人民文學》發表短篇小說《七月洪峰》《夜宿清江鋪》《月蘭》《風吹嗩吶聲》《西望茅草地》,還在《中國青年》雜志發表了短篇小說《飛過藍天》,后兩篇分別榮獲了1980年度和1981年度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1979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與甘征文合著的傳記文學《任弼時》,1981年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短篇小說集《月蘭》。“韓少功現象”震動了全國,以致流傳“北有陳建功,南有韓少功”的佳話。這些作品的素材與感受,均源于他6年的“知青”生活(1968年12月至1974年12月)。26年后的2000年5月,他和嫂子梁姐干脆遷回滋養他文學創作的原鄉——汨羅市八景鄉(原汨羅縣天井人民公社)居住。他再次融入當地農民的生活,成為鄉親們心中的“韓爹”。他又從這里的生活中淘金,寫出了長篇小說《暗示》和長篇散文《山南水北》等名作。
駕車經過一段山路,就駛進了“八景鄉農民技術學校”。我們停車后向左側樹林中的一棟小樓走去。
韓少功在門口迎接我們。這棟被一片綠樹呵護的名為“梓園”的二層小樓,古樸典雅,外墻紅墻沒有粉刷,客廳的沙發均保留著樹木部分原狀。我們同學三人暢談大學的4年生活、他當年的知青生活和近年的作家兼農民的生活。他贈送我們《馬橋辭典》和《韓少功作品精選》。
他和當地農民、教師、干部融為一體,他們也經常找“韓爹”訴苦,請教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講到一件事:“有一次鄉親們要求我作報告,講講怎么發財。我沒有經過商,也沒有發財,怎么講呢?我只好說,保持身體健康就是發財,教好子女就是發財。身體不好,一場大病就把你的積蓄花光;子女不教好,長大了還啃老,怎么發財?”
第二次到汨羅市八景鄉拜訪韓少功,那是2017年8月22日,我帶了女兒前去請教文學創作與文藝報道之法。對文學創作,韓少功還是一句老話: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2019年8月25日,我第三次前往汨羅市八景鄉拜訪韓少功。這次帶了女兒、女婿和2歲的外孫女。我自然把寶貴的時光留給了女兒請教他。談到文學創作,韓少功還是強調: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2023年8月20日,我第四次驅車到汨羅市造訪韓少功。這時的八景鄉經過合村并鄉,已變身為三江鎮八景村,當然,梓園仍是梓園。這次我邀請了湖南信息學院一名同事、我女兒及外孫女一同前往。
未曾料到,剛從幼兒園畢業的6歲外孫女這次扮演了主角。我首先向韓少功發出了請他前往湖南信息學院同老師座談、給師生作學術講座的邀請,然后是女兒請教了幾個問題。剛剛冷場了幾秒鐘,外孫女突然跑到我的面前,小嘴巴貼著我的耳朵邊小聲地說:“外公!我可不可以采訪韓爺爺?”
我聽后吃了一驚,馬上對韓少功說:“韓主席,小朋友想采訪您。”
韓少功一聽笑了,覺得有趣,忙對坐在左側沙發上的外孫女說:“你想問什么問題?”
外孫女不好意思地把頭轉向左側:“讓我想一想。”沉思了幾秒鐘,然后坐正,一本正經地用普通話問道:“韓爺爺,你怎么學的文學?”
“怎么學的文學?一個字一個字地認。你認字了沒有?”外孫女大大方方地答道:“我認了。”
“你認識了字以后,把它寫成句子,寫得有意思,有味道,很好玩,這就是文學。就像你講話,爸爸、媽媽覺得很好笑,很感人,這樣你就是一個文學家了,口頭文學家。沒有寫成文字,在嘴里說,但它也是文學,叫口頭文學。”
外孫女一直正襟危坐,靜心聆聽。“你和小朋友在一起講話,小朋友都圍上來,眼睜睜地看著你,張著耳朵聽你講,那你就是一個小小的文學家了。”韓少功邊說,邊豎起大拇指。“明白了吧?呵呵!”
“嗯!”小家伙一直落落大方,鎮定自若,順利完成了平生第一次對名人的采訪。
2023年9月12日,韓少功應約來到湖南信息學院藝術學院,下午以《文學創作怎么出好作品》為題與部分老師座談,晚上以《讀書的新誤區》為題給師生作學術講座。他批評有人開辦劇本創作公司創作電影劇本的行為,指出:這樣做忽視創作者的人生體驗,拍電影故事片用明星出演角色掩蓋劇本的缺陷,肯定出不了好作品。“我的作品中70%的人物都有原型,我把我自己、我的親人、我周圍的人都寫進去了。”
幾十年來,韓少功的文學創作,一直堅持從社會生活的礦藏中淘取原料,獲得感受。6年的汨羅知青生活,1986年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共青團委掛職體驗生活,1987年到湖南省懷化地區林業局掛職體驗生活,1997年到海南省瓊海市體驗生活,2000年開始在汨羅市八景鄉每年半年的農村生活,都是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同時,幾十年來,他一直博覽群書,并把他的思考結晶熔鑄到文學創作中去。所以,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稱韓少功是“中國文學界少有的思想家”,并贈打油詩:“楚人膽量大,湖南好漢多。古有屈大夫,今有韓大爹。文學根何在,龍舟下汨羅。”
(作者系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韓少功曾任海南省文聯主席,現兼職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全委會委員,海南省文聯名譽主席)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