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偉平
一
褒忠山,被譽為“湘中第一山”。去年深秋的一天,我們幾位文友來到距離湘鄉市城區35公里的褒忠山采風。
上午時分,旭日東升,生機盎然的褒忠山,綠色中點綴著黃色、紅色,開著黃花的樹叫梓樹,而紅色則是鮮艷欲滴的楓樹。從山腰往下俯瞰,整座山與山下的景物構成了一幅有肌理有色彩的風景畫。
褒忠山的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面積達605公頃,90%以上屬人工林,因為1956年8月,褒忠山開始建為國有林場。這里有389種樹,其中白云托11.5公頃的天然原始林就有260多個樹種,灌木植物有兩千余種。這里也是一個天然的中草藥植物場,有何首烏、山苦瓜、山烏龜等,種類繁多。
褒忠山的主峰海拔,有的說是880米,市志上稱是802米,山體面積約3500公頃,不管怎么說,它是名副其實的“湘中第一山”。
二
褒忠山最初叫貞女山。傳說晉代有一李氏女,為反抗包辦婚姻,逃到這里修行,她以清泉解渴,黃葉果腹,后得道成仙,羽化升天。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民女的堅貞不渝,建了一座仙女廟,將這座山命名為“貞女山”。唐末宋初,這座山也叫“包金山”,據說,當時山上的白沙井發現了金礦,方圓百里,無數挖金者蜂擁而至。因而,貞女山改稱為包金山。
宋朝末年,元兵南下,席卷湖南,抗元英雄劉榮叔率兵千余人敗退到此,據險固守,終因寡不敵眾,劉榮叔率家人和300多位兵丁跳崖殉難。鄉人敬仰忠烈,于是改包金山為褒忠山。褒忠即褒獎忠義,褒忠山上有一處英雄嶺,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
褒忠山上還有神奇的“三寶”“三怪”的傳說,而地名的傳說更為離奇。山上有黃龍潭、黃龍谷、白云關。傳說黃龍是東海龍王的兒子,因觸犯天條,被玉帝壓在褒忠山的最高峰——尖峰下,并派天將守護。然而這位天將很仁慈,又欽佩黃龍的品德,便違抗旨意,去掉了黃龍的腳鐐手銬,任其自由。玉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將守護天將點化成巨石。一個深夜,黃龍大發神威,大戰天兵天將。黃龍所經之處,天崩地裂,而形成了現在的黃龍谷、黃龍潭。
從“貞女山”到“包金山”到“褒忠山”的變易,是人們從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生活到褒獎抗元英雄的豐碑,彰顯的是保家衛國的民族大義,傳承的是忠肝義膽與高風亮節!
三
褒忠山也是一座文化的山。
褒忠山最大的寺廟白云寺,也叫白云禪院,建于明代萬歷年間,規模宏大,曾珍藏四大柜經書,共計1000多冊。白云禪院也是湘鄉的僧總寺,下設“僧五房”,即溪口、側侖峰、虞唐寺、永福及本院。當我們來到白云古剎遺址前,只看到一座破舊的二層房屋。拾級而上,看樓房梁柱的基石,左側基石是一塊平放的碑,碑從右向左,刻有“同結蓮社”四字,碑文隱約可見“大清光緒三十三年丁未歲九月谷旦主持善慧”字樣。再俯身細看右側基石上的碑文,刻有“易氏田碑”四個楷體大字,碑文內容難以辨認……
相比現在寺廟荒廢后的凄涼,原來的白云古剎軒昂恢弘,氣勢磅礴。寺廟遺址后100米山坡處現存墓與碑,碑刻“白云大乘開山祖師墓,民國19年仲春五房立”。白云古剎原來有前后兩殿,各供有菩薩,共有神像200余尊。大菩薩高2.8米,加上佛龕臺座總高4米多。每殿前后寬12米,長40米。前殿名為“大雄寶殿”,門上有聯:“愿祈佛手雙垂下,摸得世人一掌平。”
相傳三國名人蔣琬出生前,他的父母已年過半百,膝下無子。一天夜里,蔣母夢見一顆明亮的星星落入床頭,跳入自己懷里。不久,她果然懷孕了。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蔣琬的母親在褒忠山避難,就住在山麓小廟里,從而躲過了兵災。蔣琬功成名就后,返鄉回報當初幫助母親的人,捐資擴建寺廟,并題名“報恩寺”,在當地積德行善。如今,報恩寺的遺址尚在。
今天,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前往褒忠山旅游觀光的人不斷增多。自古名山皆有情,情到深處山孤獨。
責編:劉暢暢
一審:印奕帆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