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在治印。
易鷹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是孔子對弟子顏回的嘉許之言,載于《論語·雍也》。吾鄉“古潭州人”齊白石先生存養天真,懷抱樸素,出自湖湘之地,中晚年寓居京華,以其至真至純之心性,躋身一代宗師。齊白石先生晚年門人弟子尤多,曾自刻“三千門客趙吳無”閑章,以喻門下弟子之眾,亦兼有自得之意。縱觀湖湘后學,于齊白石先生相知既早,魚雁往還十數年之久,又承親炙提點,且得享高壽,傳燈齊派,影響卓著者,唯李立。是故,白石先生曾多次寄信札及畫幅與李立,并常以“立也”稱之,可見白石先生對同鄉后學李立之喜愛。
李立先生出身湘中望族,自幼寄居外祖母家,始臨習金石書畫,初以家鄉楚石自學刻印。后承表舅胡文效指點,漸入門徑,又師從姻親長輩陳琪學習古文、書法。二位蒙師都與齊白石極有淵源。胡文效為齊白石恩師胡沁園之孫,陳琪則與齊白石有同學之誼,相交甚篤。是故,李立自幼即生活、學習于齊白石家鄉核心圈子中。直到18歲將習作匯成《石庵印草》,托表舅胡文效寄奉遠在京華的白石老人,白石老人以四札回復道:“來函始知兄臺為臥龍侄戚人,兼以從事刻印。承拓來摹予所刻之印數方,刀法足于予亂真。予嘆之……竊意好學者,無論詩、文、書、畫、刻,始先必學于古人,或近代時賢,大入其室,然后必須自造門戶,另具自家派別……再者,白石自刻之‘古潭州人’四字印,甚工,此時不見,想是自己磨去。昨想再刻,恐不能有舊刻之工。湖南若有人來北京,愿世兄將‘古潭州人’四字印贈我為望。”白石老人回信,不僅表達了對李立的肯定、期許,同時還向這位同鄉后生索要了一方其仿刻的印章,此印至今仍隨齊白石遺物珍藏于北京畫院,可見老人用心與愛護之深。自此之后,無論負笈華中藝專,還是杭州國立藝專,及畢業回湘工作,至中晚年名聲大噪于藝壇,李立始終以齊派為幟,矢志不渝,奠定了一生志業。

93歲時,齊白石創作了一幅《雙蝦》,并將其贈予李立。
縱觀李立先生諸藝,于篆刻成就最為突出,不僅繼承了齊白石大寫意篆刻的風格,又將漢官印渾厚規整與之結合,逐漸形成了猛利整飭的個人風貌,為當今齊派篆刻重要傳人,并多次應邀為外國政要鐫刻印章,影響廣播海內外。其書法早期以甲骨、金文、竹簡入手,用筆遒勁古澀,中晚年以大篆筆意作小篆,從白石老人篆書上溯《天發神讖碑》,加以飛白書之用筆,所作金石之氣濃郁。其畫以齊派大寫意為宗,發揚“以形寫神”之傳統,得清雅之質,具富貴之氣。

鐘增亞繪《白石大師》,李立題“守金石風骨,繪水墨丹青。”
李立先生一生廣泛參與社會活動,1983年參加“中日二十人書法聯展”;1985年在香港舉辦個人金石書畫展覽;1987年始,在家鄉捐建兩所希望小學;1991年成為大陸首位直接赴臺舉辦金石書畫展的藝術家;1993年在日本舉辦個人金石書畫展覽;1995年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節目專題采訪,到泰國舉辦個人金石書畫展覽;2005年赴法國舉辦個人金石書畫展覽……先生一生精力旺盛,這一次次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不僅是他個人藝術生涯的亮點,同時也是湖湘藝壇的重要履歷。

李立篆刻作品《古潭州人》。
回望李立先生百年生涯,先生于藝術,高舉齊派旗幟,為齊派藝術本土傳承作出了重要貢獻,堪為齊白石藝術本土傳承的重要代表。先生畢生從教,堪稱有教無類的師表楷模。所居西園北里歷史街巷名人輩出,立翁是最平易近人、眾人皆敬的李立教授。先生于生活,提攜后進,幫危助貧,助學鄉梓,更是留下了許多美談。以至于先生去世十年,仍不時有朋友談及其人其藝,可見其風范所在。
立翁百年辦此特展,憶起12年前寫過一副對聯賀石屋主人李立先生米壽并為石屋撰聯:
寶刀未老,石頑可鏤。
秦篆猶新,屋靜宜書。
此聯為藏名聯,寫了石屋主人李立先生的藝術成就并巧妙地藏了石屋兩字。李立先生居古城長沙西園北里小巷深處的石屋半個多世紀,李老也以“石屋主人”自居。石屋所在的西園北里一帶是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后所建,是保留至今為數不多的民國老建筑群,因住了李立而成文人雅集之地。曾有報道:“李立大筆一揮,西園北里就墨香飄蕩”。上聯寫他米壽之年身體健康寶刀未老仍能揮刀治印,下聯寫其篆書成就,源于秦朝李斯的篆書在李老手中推陳出新,小屋寧靜,適宜寫字習書。上世紀末曾陪人民日報盧新寧老師到石屋采訪立翁,她寫下《鐫刻如煙歲月》一文載于人民日報海外版。報紙今已泛黃但美文雋永,文字不朽一如金石永壽。
守金石風骨,繪水墨丹青。長沙美術館舉辦“立也用意——李立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特展”,以豐富的文獻、史料、作品走進其藝術生涯,正是對梳理其人生藝術道路的一種回顧性研究,同時也是對其百年生涯的一種深切緬懷,更是對湖湘藝壇的一種展望。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