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薔薇圖》。馬遠 故宮博物院藏
魏益君
芒種剛過,空氣中浮動著青梅的酸澀與新荷的清潤。馬遠的《白薔薇圖》為我們帶來一抹清涼。這幅絹本設色畫,尺幅不過三寸見方,卻似有涼意從絹素間漫出,將燥熱輕輕攏住。
《白薔薇圖》縱26.2厘米,橫25.8厘米,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描繪了白薔薇色潔勝雪、碧葉葳蕤的清麗之姿。畫中,一枝白薔薇從右下方向左上方斜向伸展,枝干勁挺而富有生命力。五朵盛開的白薔薇分布于主枝兩側,有的花瓣盡情舒展,有的微微低垂,有的半卷半合,偃仰扶疏,顧盼生情。這種對“時間感”的捕捉,讓靜態的畫面有了動態的敘事。
這幅畫雖未直接描繪夏日的烈日、蟬鳴或綠蔭,但白薔薇清新脫俗、高雅純潔的氣質,與夏日的生機不謀而合。馬遠的精湛技法,在這幅《白薔薇圖》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畫家以極細的筆鋒勾勒花瓣邊緣,絲絲紋路清晰可見,再以白粉層層暈染,使得花瓣潔白如玉,質地輕盈通透。枝葉則以深淺汁綠涂染,深綠沉穩,淺綠鮮活,與潔白的花瓣形成鮮明對比。葉片邊緣微微翻卷,葉脈以細筆勾出,更添幾分生動與活力。
馬遠身為山水畫大家,有著“馬一角”之稱。在這幅圖上,他沒有采用繁瑣復雜的布局,而是通過主賓、錯落、疏密的巧妙安排,使整幅畫面雖不復雜卻生機滿紙。他將主體集中于畫面的一角,而留出大面積空白。畫面中,白薔薇占據右下角,其余部分皆為留白,看似空曠,實則充滿想象空間。大片留白看似“空無一物”,實則是畫家精心營造的“氣場”。它可以是晨霧未散的庭院,可以是月光漫灑的軒窗,亦可以是觀者心中未被言說的詩意。
若將南宋繪畫比作一幅鋪展的宋韻長卷,花鳥題材是其中最靈動的注腳。與北宋主流的“全景式花鳥”不同,南宋畫家更愿將目光投向一片葉、一朵花、一只蝶的“微觀世界”。這種轉變,既是文人審美“尚簡尚韻”的體現,亦與南宋偏安江南后“小中見大”的文化心理息息相關。《白薔薇圖》代表了南宋畫院花鳥畫的典型風貌,但筆觸又帶著文人的灑脫,摒棄了當時流行的“富麗工巧”,顯得“清逸雅淡”,蘊含了畫家對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與感悟。
責編:歐小雷
一審:歐小雷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華聲在線